|
新农村里新文化——我市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探访
作者:王董斌
本报记者 王董斌 随州经济开发区淅河镇孙畈村村民陈德忠近日闲暇,便又来到村里的“农家书屋”阅读养鱼技术书籍。陈德忠家里有个鱼塘,他说:“我经常到这儿来学习,养鱼技术提高了很多!” “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送文化下乡……近几年来,我市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努力让广大农民享有与市民同样的文化生活,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农家书屋”读书忙 “农家书屋”,农民的精神家园。 淅河镇魏家老湾村村民魏义涛,曾经是个“麻将迷”。村里有了“农家书屋”后,他经常到书屋看烹调技术类书籍,后来办起了餐馆,生意红火。 该村支部书记魏天万说,过去农民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村民没事喜欢聚在一起家长里短,或者打牌。村里有了“农家书屋”后,村民们经常来读书,书屋变成了科技普及、知识传播、成果推广的阵地。 记者看到,书屋里各类书籍琳琅满目,有村民们最想看的农业科技、种养殖类书籍;有年轻人喜欢看的文学、军事类书籍;还配置了电视机、VCD和实用技术方面的光盘,经常放给群众看。 如今,在我市农村,闲暇时到“农家书屋”学文化、学科技、陶冶精神情操的农民越来越多。“农家书屋”读书忙,成为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市文体局副局长张立敏介绍说,我们按标准为每个“农家书屋”配备了书柜、电视机、VCD等设备和1500册书。“这些书籍都是按照专家开出的书单统一采购的,农村实用技术类书籍占到60%,受到农民朋友的欢迎。”目前,我市882村有700多个村建立了 “农家书屋”,剩下的将按计划建成。 “广播电视”通万家 “以前我们这里看电视是靠‘卫星锅’接收,信号不稳定,还看不到随州台,现在我们用上了数字电视,能收看到近100套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淅河镇孙畈村支部书记周和义说。 让农村群众听好广播,看好电视,把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致富信息带给农民。近几年来,我市大力推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让这一“民心工程”惠及农村千家万户。随着光缆铺进一个个农户家庭,更加丰富、更加清晰的数字电视节目让群众乐开了花。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全市 “村村通”工程成效显著。先后完成5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62个点,20户以上自然村 “村村通”787个点,新增覆盖人口近20万人。通过加大无线广播电视发射台的布点、扩容,随北地区电视节目的无线覆盖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今年,全市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向纵深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已有846个20户以下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开工建设。此外,大力发展无线数字电视,广水上半年新增用户3000多户,用户总数近2.4万户。随州电视台节目今年元月份正式落地广水,结束了广水人民群众看不到随州台节目的历史。 市广电局副局长郭志说,“十二五”期间,我市广播电视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目标推进。 “文化下乡”解民渴 春节即将来临,淅河镇文化站站长王涛和父亲王明法忙碌起来,他们请来城里的专业老师指导镇里的文艺队,正在排练节目。“今年,我们将举办一场‘开发区的喜事多’文艺节目,以丰富淅河人民的春节文化生活!”王涛说。 舞龙、舞狮、采莲船、唱歌、跳舞……“淅河人民唱起来”大型广场文艺活动,吸引了两万多人观看,场面十分热烈。30多个村、居委会和镇直部门、企业表演了丰富多彩的节目,淅河镇党委书记李清国填词的《淅河之歌》,唱响淅河。这是去年淅河镇开展广场文艺活动的热闹场景。淅河镇居民刘卫东至今对此记忆犹新,他说:“这样的文化活动真解渴,希望能年年看到!” 我市每年开展的送文化下乡活动,也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目前,各区市县都在筹备“文化年货”,创编贴近农民实际、贴近农民生活的文艺节目,将继续组织开展送政策法律、科技健康、文化艺术“三下乡”活动。各乡镇也正精心筹备舞狮、舞龙、踩高跷、采莲船、扭秧歌等民间文艺演出,以丰富群众的春节文化生活。 此外,各地认真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元至10月,全市43支农村电影放映队共放映10289场次,超额完成免费放映任务,为农民群众送去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