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幸福民生 暖意融融——写在2012年到来之时(三)
作者:陈晓林
  本报记者 陈晓林 通讯员 陈益军
  
  
    “湖北省森林城市”奖牌如愿捧回,随城空气清新绿意更浓;城镇新增就业1.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人,百姓的荷包更加饱满;“七彩阳光”教育品牌享誉全国,随州学子享受更加公平的教育;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制度体系保障着最困难的人群……
    2011年,随州在实现经济加速跨越赶超的同时,书写了一份改善民生的“温暖答卷”。
  
  
    绿色生态 改善人居环境
  
    “我可不愿意随儿子住到北京去。你看如今的随州,有山有水,干干净净,出门就是公园,在家里就可以听到鸟叫,多好!”2012元旦,随城沿河大道老居民魏保国再次拒绝了儿子、儿媳邀请到京城居住的美意。
    城市的生态环境,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2011年,我市以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为载体,大力实施“身边增绿”、“森林文化”、“绿色林网”、“生态屏障”等系列工程。如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0.42%,城市绿化覆盖率41.1%,绿地率35.34%,基本形成了城区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水系林带化、农田林网化和乡村林果化。
    随州城区亮化、美化工程全面普及,“人人参与,洁美随州”行动收到明显成效,城市管理工作名列全省前茅。众多的路灯和景观灯,点亮了随州人的“夜生活”,广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夜晚的随城,随处可见一拨拨跳着快乐健身操的市民。
    2011年,我市遭遇“六十年一遇”特大干旱,市委、市政府,结合抗旱救灾和“三万”活动,大力开展了新建和整修堰塘工程,一大批“碟子堰”、“筛子堰”重新恢复了蓄水作用。据统计,全市当年新建和改造大堰塘5730口,解决了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为了让更多的随城市民喝上干净的自来水,市委、市政府开展了先觉庙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随州城市供水的复线工程已经启动,工程竣工后,所有随城居民都将用上清洁的水库水。
  
  
    安居乐业 提升幸福指数
  
    “只要不挑剔,如今在随州找个工作并不难。”这是曾都区南郊擂鼓墩社区妇女张琳琳的感受。去年6月,在外打工多年的张琳琳回到家里,就近在某农家庄园找到了一份工作。她说:“虽然每个月工资比在外面稍微少点,但可以顾上家,顾上孩子。我很满意。”
    就业是民生之本。积极扩大就业,以充分就业增加人民群众的工资性收入,让老百姓更富裕、更殷实,是各级党委、政府改善民生的首要工作。2011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600多人。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和基金规模大幅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和被征地农民养老金继续提高。从2011年12月1日起,随州城区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900元,上调150元;广水随县最低工资提高到750元,上调80元。
    这个冬天,住在随城香珠花园的罗萍仙老大娘感到格外温暖。在外面漂泊了十多年后,她终于有了安定的家,住上了50多平米的廉租房。此前,孤身一人的她一直寄居寺庙中。2011年,像罗萍仙这样喜圆住房梦的城镇低收入家庭有3000多户。全市新增廉租房228套、租赁房3814套、棚户区改造3600户,增发货币化补贴1309户。住房公积金制度加快覆盖,新增归集资金1.8亿元;发放个人贷款1.45亿元,同比增长近4倍。 (下转第二版)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幸福民生 暖意融融——写在2012年到来之时(三)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随州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