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那些“花儿”在一起
编者按: 他们是一群被父母遗弃的孩子,她们也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受到关爱关注关心!1月1日早上,随州日报社六名青年记者、中国随州网网友来到市社会福利中心的儿童福利院看望了这些孩子,为他们送去了文具、手套、水果和零食,记录他们在新年第一天的生活和学习状况。短短4个小时,几位青年记者了解孩子们在福利院生活的方方面面,跟她们手牵手、心连心,并用文字和图片呼吁中国随州网的网友、社会爱心人士,一起来关爱这些儿童! (图文即日在中国随州网www.sz-news,com.cn论坛“教育在线辑录”版可见) “孩子,这里就是你们的家” 本报记者 陈云 “孩子,这里就是你们的家。”市社会福利中心儿童福利院里的孩子们,心中永远难忘刚来到这里时每个护工们说着这样一句话。这简短的一句话温暖了孩子们的心,从此,他们不再流浪、不再孤独。 这个大家庭现有33个孩子,从半岁到14岁不等。每天孩子们放学回家,总会看到护工们一边抱着婴儿哄着,一边给大孩子辅导功课,而大孩子总是趁护工不注意,调皮地逗逗护工怀里的婴儿,就像淘气的姐姐趁妈妈不注意,故意去逗可爱的妹妹,逗得小妹妹“咯咯”直笑。 “除了保障孩子们的生活,也要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儿童福利院主任彭琳说,对于这些流浪儿、孤儿、残疾儿童,能给多少爱,就要让他们感受多少爱。 今年11岁的孙文秀是个乖巧、懂事的小姑娘,“她们都叫我姐姐。”小姑娘骄傲地告诉记者,比她小的孩子都叫她姐姐,而弟弟妹妹们哭闹、抢玩具不乖的时候,她总是以姐姐的身份去劝解、讲道理。“让孩子们感受兄妹之情,让大孩子因哥哥姐姐的身份而完善自己,让小孩子们向哥哥姐姐学习来变得更懂事。”护工老师陈佳说。 儿童福利院旁边是养老院,今年重阳节时,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为老人们精心准备了一些节目,看着孩子们稚嫩却可爱的歌舞,阳光下老人笑眯了眼。本来是儿童福利院送给老人们吃的香蕉,老人们舍不得吃,最后却又全一个个剥给围在身边问这问那的小孩们吃了。这样寻常百姓家的天伦之乐,对这里的孩子和老人而言,是多大的幸福! 天冷了,孩子们保暖冬衣不够,护工们就去给孩子们批发买来棉衣棉裤;哪个孩子班上要开家长会了,再忙护工们也会安排一个人,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谁学习跟不上了,护工就会去找老师了解孩子在校情况,为她请来家教……采访过程中,每走进一间孩子们的寝室,一旁的护工们都能说出孩子的特点和点滴趣事,哪个孩子爱哭,哪个孩子最近又胖了几斤,哪个孩子鬼精鬼精的…… 一名男护工的情怀 本报记者 潘楠 “一只胳膊抱着一名婴儿,另一手牵着一名脑瘫孤儿的手。”1日上午,当记者走进随州市儿童福利院活动室时,一名男护工的身影很是醒目,他虽年轻腼腆,护理手法异常熟练。 他叫杨镇,今年19岁,家在随城。高中毕业后,他在报纸和网络上看到儿童福利院的招聘启事,应聘过来的。杨镇的父母非常支持他的工作,特别是父亲,每天会接送他上下班。 谈起工作,腼腆的杨镇话多了起来,他说:“虽然很多人觉得护工不应是男孩子的事,但是福利院这些孩子缺少父爱和母爱,很需要帮助。他们都希望有人陪,我每天虽然要做很多事,但看到孩子们很开心,自己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打心眼里觉得高兴,工作的疲劳也会消失殆尽。” 谈及收获和进步,杨镇说:“自从在儿童福利院工作以来,父母都说我变了很多,原来很淘气调皮,在家里什么事情都不做,现在回家后会主动做家务,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自己的责任心和担当能力都增强很多。” 谈及未来,杨镇说:“已经想好了,会一直在这里工作下去。只愿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让孩子们都变得健康快乐起来。” 福利院的老师都说杨镇是一朵蓝色奇葩,有效弥补了女性护工的不足,人手不够时,能够24小时值班,有的时候48小时上班,照顾老人、儿童的生活起居之余,还能够帮老人搬东西,做一些累活和重活。 让社会福利中心凝聚更多温暖 本报记者 刘诗诗 新年第一天,随州日报六名年轻记者来到市社会福利中心陪孤残儿童过新年。一阵阵欢快的笑声、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一声声温馨的祝福,让整个福利中心暖意浓浓。 市社会福利中心于2011年9月2日成立,内设市儿童福利院、市社会福利院、市光荣院,目前已收养33名孤残儿童、26名孤寡老人等。 据了解,福利院的孤儿大多患有各类疾病被父母遗弃或父母双亡,面对自身发生的不幸,他们出现过不同程度的胆怯、懦弱、孤僻、偏执、抑郁等心理问题。“这群特殊的孩子,更需要大家的关爱和照顾。”市社会福利中心主任彭琳说。 据彭琳介绍,国家要求,仅儿童福利机构就必须具备育婴师、康复师、营养师、护理员、特教老师、医护人员等多种专业技术人才,实现“养、治、康、教、置”。但目前,市社会福利中心仅有在编工作人员10人。“我们的工作人员都是一人身兼数职,连轴转,从孩子的喂饭、到教育等,忙得休息的时间都没。”他说。 彭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因为很多孩子有缺陷,一个孩子一年的花销得近3万,一位老人一年也得1万多。“就目前现状,资金缺口很大。”彭琳说,“社会福利院是流浪儿童、孤寡老人、城市‘三无’人员的最后一个避风港,希望更多的好心人能关注这群弱势群体,投给他们更多爱的目光,让这群特殊的孩子能感受到来自社会大家庭的关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