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防骗知多少 民警来支招
作者:余莎莎
  见习记者 余莎莎
  
    近日,中国随州网副总编辑“老市民”在民众之声版发出了题为《尊敬的蒋老师今天被骗了,她要我向大家提个醒》的帖子,讲述了一位72岁的蒋姓老师在自己的家中,被几名假冒电信公司工作人的骗子以固话费收费方式改革为由,骗取200元现金的事件。同时,“老市民”上传了这几名骗子为蒋老师开出的“收据”,上面的合同编号、工作人员工号、公章一应俱全,真假难辨。看到此贴后,中国随州网的网友们纷纷对这些骗子诈骗老年人的行为表示谴责,并呼吁广大老年人提高警惕、严防受骗。
    其实,冒充公职人员上门诈骗,只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骗局之一,在都市生活中,其他各式陷阱无处不在。为此,记者采访了我市东城派出所刑警中队的中队长沈海波,请他来为我们揭示本市较为常见的诈骗招数。
  
  
    部门连线:
  
    东城区派出所刑警中队:提高防骗意识,对老年人加强防骗教育
    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办案民警,东城区派出所刑警中队的沈海波中队长向记者介绍说,他们一般把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诈骗分为两类:一是普通诈骗,二是电话、网络诈骗。
    就普通诈骗而言,在我市出现较多的有3类。一是丢包诈骗,即丢个钱包或者背包在地上,诱惑路人来捡,然后再趁机出现要求分钱,从而骗取该捡包路人的钱财。二是封建迷信诈骗,这类骗子也许会化妆成和尚尼姑等身份,利用中老年人有迷信思想且非常关心家人的心理,借祈福消灾等手段骗取其钱财。三是冒充公职人员上门诈骗,目前接到的报案情况来看,我市有骗子假装成公安部门、检察机关或者电信公司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到市民家以罚款、收钱等借口骗取市民的钱财。或者假说自己在某些部门有关系,可以代买便宜房子、代办驾照等,来骗取钱财。
    除了以上传统诈骗方式之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诈骗犯罪出现了电话、网络等新的表现形式,往往以电信、金融、保险、银行等行业为载体,隐蔽性强,让人难以防范。相信我市很多手机用户都收到过诸如通知领取法院传票、中奖通知、银行卡消费通知、社保提取通知、汽车退税通知等内容的短信,要你拨打某某号码进行详细查询。当市民真的拨打该号码查询之后,守在电话另一端的骗子们就会诱导市民给其转账,从而骗取钱财。还有一类骗子利用人们对自己亲人的关心,冒充医护人员或者绑架犯,说您有亲人出车祸了、被绑架了等等需要救援,要求打钱到其账号上,从而达到侵占他人钱财的目的。这些是目前很常见的电话诈骗。
    而互联网诈骗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 “钓鱼网站”、QQ聊天诈骗和一些出售走私车等违禁品的广告。据了解,多家银行均在网络出现了“山寨版”,比如山寨光大银行的域名为“cebbeank.com”,与正版光大银行“cebbank.com”仅一字之差,而山寨中国银行的网址为“bocub.com”,正版的则为“boc.com”,这些山寨网站往往精心设计,几可乱真,主要用于盗窃银行客户的密码,从而达到非法占有他人钱财的目的。
    针对这些五花八门的诈骗方式,沈海波说,即使是普通诈骗案件,骗子们也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侦破难度较大,而电话、网络诈骗更是有极强的跨地域性,只能靠广大市民提高警惕,增强防骗意识。他说,骗子们身份百变,诈骗的方式千千万万,但最后都落脚在 “钱”上。很多上当者都是防范意识薄弱、贪图小利,这就给行骗者提供了作案机会。而在普通诈骗犯罪案件中,中老年受害人更多。中老年人因文化程度相对不高、防范意识差、迷信思想重、人际关系复杂、有一定积蓄,很容易成为骗子行骗的对象,他们容易轻信治病、卖药、卖保险、交电话费等主动上门推销的人员。他提醒广大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对老年人多加关心,对他们加强普法宣传,及时告诉他们,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老年人容易上当的骗局,以加强老年人的防范意识。
  
  
    网友观点:
  
    “魅惑”:可恶可恨,独居的老人或跟子女分开单独居住的老人要提高警惕了,家中的有老人的,一定要经常地开展防骗教育!
    “东城叶子”:骗子很可恶!不过大家只要不想着贪便宜,一般不会受骗的。
    “天地微尘”:每个人都要有防骗意识,切记:天上不会掉馅饼。
    “异客逢欢”:真恨这些骗老年人钱的!前几天路过检察院下面的明珠苑酒店,看见好多老年人围在门口的一张桌子上签字,从落地玻璃看进去,才发现里面在搞什么药的发布会,下面座无虚席,全是老年人!这种以卖药、卖检查仪器骗老年人钱的,现在也越来越多了。
  
  
    编后语:
  
    提到骗子,很多人又恨又怕,恨的是他们不择手段,怕的是自己碰上。而想要不被骗,“不相信”也许是最好的办法。不相信自己能遇到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不相信任何部门主动上门提供的有偿服务,不相信大街上跪求帮助的人是真的身世可怜……
    “不相信”也许可以保护我们不受欺骗,只是,当人们的善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被种种骗局消费殆尽,我们的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呢?想要社会更和谐,对待骗局应从源头抓起,比如说,如果个人信息没有大量泄露,很多骗财陷阱就没有基础展开。除此以外,还需相关部门加大打击骗局陷阱的力度,不能仅依靠市民们用被骗的辛酸经历修炼出来的“防人之心”。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防骗知多少 民警来支招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封三】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