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激活“第一生产力”
——随县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纪实
作者:包东流
  本报记者 包东流 通讯员 邓 华 江开军
    5月29日,全省重大科技成果推介会在随县举行,现场8家企业与高校、研究所签订项目合作协议。
    此前,该推介会已举办18场,都在地级市举行,此次走进县级行政区是头一回。湖北省科技厅副厅长郑春白说:“古老而年轻的随县,为科技创新积淀了丰厚肥沃的土壤。”
  招才引智破瓶颈
    随县大地,自古就有科技创新的火种。炎帝神农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医药……其“八大功绩”泽被后世,堪称远古创新的典范。
    然而,新随县建立时,没有一家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没有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没有经济开发区,甚至没有一栋像样的办公楼。一穷二白,百业待兴。
    全面振兴的突破口在哪里?
    该县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把发展新兴产业、现代工业摆在突出位置,把“科技兴县、人才强县”作为重要战略,让科技引领发展,全面建设“活力随县、魅力随县、和谐随县”,由此开启随县发展史的新纪元。
    在自身基础薄弱、创新不足的情况下,随县的科技工作者迈开“走出去、请进来”的步伐,从省内的武大、华科、华农等,到省外的清华、北大等,全国50多家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都留下他们诚挚“取经”的脚印。
    随县创造性的规划高新企业总部,园林式设计,集技术研发、孵化、转化、产业化为一体,为科研人才提供一流的工作、生活环境。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批又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开赴随县、扎根烈山,为随县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校企联姻建平台
    走进随县天星粮油公司,工作环境最好的地方,是公司的研发中心。该中心由天星粮油和武汉轻工大学共建,研发的米糠油精炼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肽加工转化技术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样的研发中心,随县有20多家,分布在炎帝科技、双星生物、新欣农业等企业,甚至在随县华宝山水果专业合作社的果山上,也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省农科院设立的科研基地。
    截至目前,研发中心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2亿多元,转化重大科技成果8项,形成新产品、新工艺20多个,投建新项目4个,涌现出6家省级研发中心,让随县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研发水平产生质的飞跃。
    为了激发“草根创新”,随县创建农村科技示范基地30家,选派科技特派员40名,每年开展科技下乡活动20多场次,开通“农技110”、“三屏互动”信息渠道,构建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的科技推广格局,把科技创新的种子洒进田间地头、千村万户。
  成果转化石成金
    一项技术,成就一家企业,激活一方产业,随县科技成果转化点石成金。
    濒临倒闭的永祥布业转型生产高分子复合材料,起死回生;生产汽车零部件的晨鑫齿轮利润微薄,通过转化高端激光清洗机成果,实现光电机软一体化;天星粮油向日化产业进军,年产值有望从5亿元增至50亿元……全县经济实现了质量更优、效益更高、结构更合理、产业更高端的增长。
    2013年,联飞翔公司获评高新技术企业,随县首家高新技术企业诞生。
    短短两年,随县产生8家高新技术企业,登记科技成果20项,9项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4项成果国际领先,填补了国内空白;累计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1个,获得项目资金1235万元;先后实现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零的突破、省级重大科技创新专项零的突破,获得省、市科学技术奖14项;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2.9亿元增至6.9亿元。
    2014年3月27日,随县召开首次人才及科技创新大会,27项创新成果、37名创新人才受到隆重表彰。
    科技创新驱动随县经济迅猛发展。从2009到2014年,随县规模工业总产值从72亿元元增至358亿元;外贸出口额从0.45亿美元增至4.75亿美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3970万元增至4.1亿元。在全省80个县市区的经济综合排名中,随县向前迈进了30位。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激活“第一生产力”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