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不作为慢作为”营造“两为”政治生态
——我市分类整治“太平官”“中梗阻”“稻草人”行动侧记
作者:张琴
本报记者 张 琴 5月16日,省委书记李鸿忠对我市分类整治“太平官”、“中梗阻”、“稻草人”情况作出批示,要求全省学习借鉴。5月22日,省委办公厅《工作简报》印发《随州市分类整治“太平官”、“中梗阻”、“稻草人”,着力构建“清廉为官、事业有为”的良好政治生态》,向全省推广我市整治“不作为、慢作为”的作法。 市委书记刘晓鸣作出批示,全市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把思想和行为切实统一到“清廉为官、事业有为”要求上来,坚持问题导向,以更大担当,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 新矛盾 果断亮剑 当前,随着反腐败力度越来越大,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不敢腐、不能腐的氛围越来越浓。但是,在过去盛行的“潜规则”被逐步清除后,“为官不易”、“只求不出事、宁愿不干事”等消极应付心态反弹,随之产生了不作为、慢作为的“消极”腐败行为。 不作为、慢作为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表现:在少数领导干部层面,主要表现为不担责、不落实,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当“太平官”;在少数中层干部层面,主要表现为对待办事群众生冷硬推,阻碍发展当“中梗阻”;在少数一线执法管理人员层面,主要表现为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视而不见,尸位素餐当“稻草人”。 而与这些现象对应的是,当前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大;随州实行大部制,机关人员少;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不复存在。硬环境不足要靠软环境补,想要在发展中拔得头筹,就必须有好的工作作风、高的办事效率做保证。 “不作为、慢作为”严重影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严重损害发展环境。面对客观存在的问题、发展的现实需要和群众的强烈呼声,4月中旬,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我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对“不作为、慢作为”等问题进行监督检查的实施方案》,向“不作为、慢作为“行为亮剑。 新方式 分类整治 怎样更快地发现问题,怎样及时地督促整改问题,怎样更快地处理问题?我市探索出分类整治 “一把手”、“中层干部”、“一线执法人员”的方法,有的放矢。 整治“不作为、慢作为”,我市选择从政务服务中心这个群众办事最密集、环境作风体现最集中的地方入手。针对在高压反腐背景下,少数科室中层干部“饭不吃,酒不喝,事也不办”、对服务对象生冷硬推的 “中梗阻”问题,4月下旬,在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了整治“不作为、慢作为”监督窗口,对各部门落实“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理、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制”情况,及窗口工作人员遵守行为规范、服务规程等情况进行监督。办事群众通过电子评价器,对窗口服务进行满意度评价。 同时,我市抓住关键的“少数”,用“周报月评年考”管住“一把手”,杜绝“太平官”。对市直75个部门81名党政正职,推行每周上报工作动态、每月点评工作绩效、年终考核责任目标的“周报月评年考”制度,让干部考核管理更加精细化。开展“周报月评年考”以来,市委运用考评结果,先后对排名靠后8个市直部门的主要领导进行了调整;将反映问题较多的10个市直部门领导班子纳入重点管理。今年,我市还将把“周报月评年考”制度延伸到评县市、考乡镇。 (下转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