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炎帝情 欣欣向荣中国梦
——乙未年寻根节拜祖大典侧记
作者:张琴
本报记者 张 琴 通讯员 徐金霞 烈山逶迤,钟鸣凤舞;江汉滔滔,虎跃龙翔。 6月12日(农历四月二十六),又是一年寻根节。炎帝故里景区晴空万里,迎接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人们怀揣赤子之心,齐聚烈山脚下,追寻血脉之根,仰望精神圣地,共筑复兴之梦。 血脉同根,文化同源。正因为此,才有了这一日的相逢和欢聚。整个拜祖大典充满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意蕴,将以炎帝神农精神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发扬融入严谨规矩的仪式之中,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认同与归属。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8时38分,庄严肃穆的谒祖广场上空,传来了孩童稚嫩的朗朗吟诵声。编钟鼓乐与国学经典《诗经·小雅·鹿鸣》的交融,瞬间让现场嘉宾的心沉静下来。千百年来,不管身在何处,炎黄子孙传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声声不绝于耳。 炎帝神农,八德昭彰,璀璨日月。炎黄子孙,用最传统的方式和最高规格的礼仪向老祖宗表达赤诚之心。三献礼、八佾舞都是本届大典的新增内容。大典仪式中,数十名青年男子八佾舞舞者身着古代制式礼服,手执雉羽,庄严齐一,节奏平稳,用中国古代最高规格的祭祀舞蹈《八佾舞》向炎帝神农献礼。台湾南华大学雅乐团与武汉音乐学院编钟乐团共同演绎了三国时期著名诗人曹植写下的《神农赞》。台湾南华大学学生梁语轩说,我们想用音乐的形式与大陆同胞、天下华人沟通。他道出了多少炎黄子孙共同的心声,文化的契合是炎黄子孙心灵交融最原始的动因。 从炎帝开启的文明源头走来,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不断传承、弘扬,也不断创新、发展,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抗日民族英雄、全国道德模范、创业路上的拼搏者......他们是炎帝神农精神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薪火相传的典范。这种传承,在奉请仪式上得到充分体现。奉请仪式的设计凸显“祭祖、祈福、礼贤、崇德”的文化诉求,分为“礼祭神农”、“德泽华夏”、“根系四海”三大方阵板块。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表达,而在当代,它们经时代发展,成为了今日我们所践行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撑。“德泽华夏”方阵由全国道德模范引领,他们高擎着以道德礼仪为精髓的华夏文明的熊熊火炬,他们构筑了当今社会的人文高地。 (下转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