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 严格执法 全力开创我市国土执法监察工作新局面
聂世法 市国土资源局把践行岗位担当精神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着力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实施执法关口前移和执法重心下移三个方面入手,不断创新执法模式,实施了事前防范与事后查处相结合的土地动态巡查执法监察模式,既使土地违法违纪案件得到了及时有效地打击处理,又使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实现了市县两级国土资源管理秩序的根本好转,全面提升了服务基层的能力。 建章立制 规范动态巡查 针对新形势下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市国土资源局重新修订了《随州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动态巡查责任制办法》和《随州市国土资源动态巡查考核办法》两项制度,进一步强化巡查工作责任,提高巡查工作质量。落实动态巡查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规定各国土资源所所长、执法监察局局长(大队长)是本辖区内土地监察的第一责任人。同时,将土地动态巡查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任务,实行量化考核,做到谁巡查不力谁负责,谁管理不善谁买单的责任追究制度,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基层国土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 完善监管 建立多层监察网络 按照“纵横交叉、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建立全覆盖的网络体系,实行“包片监管、分级控制”,确保辖区“地动人知”,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该局加强了村级协管员队伍的建设,每村配备一名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群众中有威信的协管员,全市共聘请991名土地协管员,实行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支队、各县(市、区)局和分局、国土资源所、村级协管员多层联动,全方位监管的预防机制,对巡查责任区域内违法用地、非法采矿行为切实做到“反馈迅速、制止有力”。 加强权责 确保巡查全方位 按照国家重点保护的资源对象和本地区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发生规律,将全市土地资源划分为三级动态巡查区,合理安排巡查频率,突出巡查重点。同时,还定期不定期对“三级”动态区域交叉巡查,发现违法行为,立即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并当场制止违法行为,不给违法者任何可乘之机。此外,还要求巡查人员认真做好巡查日志、工作日志、案件呈报台帐等,确保每次巡查都有详细记录。属违法的,还对违法主体、违法地点、违法现状、制止措施、制止效果、后续处理等基本内容进行了详实记载。2014年,共记录整理动态巡查台账面247本,累计巡查次数6000余次;基层国土所巡查频率达到每周3次以上;发现各类土地矿产违法行为435起,均进行了制止。 随县国土资源局将全县划分为五个责任区,实行班子成员划片包干责任制,对所包片国土资源所动态巡查工作进行经常性的督查和不定期检查。各国土资源所在保证日常巡查的情况下,对违法行为4—5月份等多发时段及开发区、工业园区、重点矿区和省级以上规划矿区、公路两侧等高发区加大巡查频率,消除管理盲区。对巡查发现的违法用地,做到第一时间制止、第一时间送法上门、第一时间报告,最大限度地遏制了违法行为的发生。随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开展矿山企业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重点对辖区石材企业采矿用地进行拉网式清理整顿,取得明显成效。县政府还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乡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对新农村居民点建设和农民个人建房等问题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明确要求各乡镇要建立动态巡查机制,把动态巡查由部门行为变为政府行为。 强化督办 落实主体责任 市国土资源局对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和各直属分局每半年和年终开展动态巡查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对当年度国土资源执法案卷质量进行评查,并通报检查情况。各县(市、区)局和各直属分局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普查与抽查的形式对国土资源所进行督查,各基层所按照规定的区域和频率开展动态巡查工作,基本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曾都区国土资源局自2012年起建立了动态巡查例会制度,并一直很好地坚持下来。该局将每月第一周的星期四定为动态巡查例会日,会议由局分管执法监察工作领导主持,各巡查责任单位负责人在例会上汇报本月本辖区巡查工作情况,重点汇报发现的问题及遗留问题、处理情况,按要求上报动态巡查表、发现制止违法行为情况报告等。分管执法监察工作领导对各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点评、总结、安排下一步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开展讨论,提出对策。通过动态巡查例会,及时掌握基层所巡查工作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督促检查各责任单位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动态巡查工作的落实情况。各责任单位负责人必须高度重视、亲自参加对本辖区内巡查工作,对情况了如指掌,否则就汇报不清楚。同时,相互交流巡查工作经验,参会人员彼此听取其他单位的情况介绍,从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动态巡查的手段、方式等方面起到学习借鉴的作用,提高了工作效能。 实践证明,无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体制、机制、法制的健全、完善及资源保障能力的增强,还是基础工作的夯实,国土资源管理的每一次突破和进步,莫不得益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严格规范执法。展望未来,随州市国土资源局将继续勇于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公信力和执行力,全力开创我市国土执法监察工作新局面,为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