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救活一个厂
——恩施州图书馆的故事
荆楚行采访组记者 刘文景 邓一凡 朱哲 郭仕新 一本书救活一个厂,这电影里才有的桥段,却真实发生在恩施州图书馆。 5月26日,记者探访了这座神奇之馆。 居闹市一隅的恩施州图书馆,静得出奇,也净得出奇。 拾级而上,楼梯间处处是推广电子阅读机的宣传语。随行的图书馆副馆长陈利平介绍,读者只需在手机上安装客户端,扫描相应的二维码,就可下载喜爱的图书。 上世纪80年代,一本书曾令恩施州图书馆名声大噪。恩施自治州图书馆副馆长袁少如谈及那段历史,仍激动不已—— 建始县钢铁厂因炼钢不合格,陷入经济危机,数千工人被迫下岗待业,时任厂长试图转产救厂,将宝押在硅酸盐砖上。彼时的钢铁厂,既无相关技术工人,也无现成资料可供参考,硅酸盐砖生产技术始终难过关。 眼看钢铁厂濒临破产,州图书馆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相关书籍,终于在北京市图书馆找到,并火速运回恩施州。 经过2个月技术攻关,钢铁厂转产成功,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工人们重返工厂上班。 “书籍的力量就是这么神奇!”袁少如说,无论处在哪个年代,阅读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过分。 甘为人梯,久久为功,恩施州图书馆一直在路上。 3010㎡、7层书库、4个阅览大厅、2个外借处,67万册藏书。州图书馆的规模与藏书虽不占优势,却承担着服务州城30万读者的重任。 “只雪中送炭,不肥上添膘。”陈利平介绍,州图书馆只能同时接待600名读者借书、阅览,为此他们在做好馆藏借阅工作的同时,尝试将图书馆向偏远村小、特校和居民家中延伸。 其中,为恩施市特校听障孩子送书,已成图书馆30余年不变的坚守。那时候,恩施交通不发达,山高路险,图书馆工作人员就用背篓背书进校,仅10里的山路得走几个小时。 从背篓到流动图书车,改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步伐。 “一句名言可以改变一个人,但我们必须提供一千次阅读;一本书可以救活一家企业,但我们必须得有一万册好书!”陈利平说。眼下,州图书馆已在恩施、咸丰、建始等地建起20多个流动图书点和爱心书屋,并定期更新图书,让阅读的神奇在千家万户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