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情
——记抗战老兵梁义言
作者:常跃耀
本报记者 常跃耀 图右一为梁义言 “我叫梁义言,也叫梁义福,在战场上,首长和战友们都叫我‘胖娃’”。近日,记者在大洪山下长岗镇郑家台村与91岁的抗战老兵梁义言老人促膝长谈,其抗战传奇,让人悲喜交加,感叹不已! 梁义言有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三,老幺夭折,1924年9月14日出生,兄弟的名字是父母按“名正言顺”之义起的。他对抗日那段历史刻骨铭心:“面对天大的灾难,中华儿女不低头,做出了殊死的抗击,我们不后悔!” 1938年8月,正在读私塾的梁义言,只有14岁。听说乡里抓壮丁,成天东躲西藏。有一天,梁义言放学回家途中,看到乡公所公告,上面说日本人快打到随县城了,家有壮丁,要当兵报国。具体是,家里有两个男丁,其中一个充军,否则抓壮丁;不过,大户人家也可以用钱解决,梁家交了法币100元,但还是没有成功。当年9月,在双河镇周家大湾参军,隶属国民党第五战区22集团军45军125师,总司令孙震,军长陈书龙,号鼎勋。 梁义言说他当兵,阴差阳错,一个14岁的孩子懂个啥?为此,他逃跑了3次,但最终还是被抓了壮丁。梁义言当时初晓“句读”,是知识少年,当时军部办的医学院要招300名学生,梁义言考了第三名,学校要求读3年,校址在周家大湾。1939年5月8日,日本人占领随县城,抗日烽火燃遍随州大地。梁义言心想,了解基本的救治知识就可以了,要到抗日战场上去救亡。这样他读了一年半,即1940年走出医院,来到以前一个老师所在的军部直属工兵营管理工兵、医药器械,这个营有3个连,梁义言分在一连一排。因涉及工兵器械方面的物资,不懂不行,他又跑到部队工兵学校学习爆破、筑城等知识技能。这样,梁义言成为一个多面手,能文能武。他走上抗日战场,为受伤战士救治,为阵亡将士“美容”守夜。 不久,部队换防,125师被调守襄阳,师部一个工兵连不够用,军部把工兵营的一连划拨到125师375团,梁义言因学了工兵技术,随一连划到125师375团,随师驻扎在襄阳附近的邹武山、塔子山,工兵连为部队修好隐蔽工事,建了碉堡。梁义言话锋一转,记起一个人。他说这个人,就是当时军部直属工兵营营长胡习珍,黄埔军校毕业,很有本事,爆破高手,在部队办起“军事工兵学校”,梁义言聪明好学,在他手里学会了爆破技术。 1945年初,125师调守老河口,梁义言随375团坚守老河口南门外的牛头山。梁义言说,牛山头与老河口城头隔得很近,“汉阳造”步枪一枪就可以打到城里来。125师坚守老河口,表面看固若金汤,实际上我中有敌,这里战略防御日军知晓得一清二楚。为什么呢?梁义言说当时在老河口抓获一名日本特务,梁义言是其中的押送人之一。 日本人获悉卧底被端后,恼羞成怒。1945年3月下旬,调集重兵从武当山、丹江、均县方向向老河口扑来,来势汹汹;另一路从汉江以南的谷城方向而来,形成大兵压境之势。老河口,处于汉江以北,以汉江为屏障坚守,日本人架起3道浮桥,运送部队和坦克等重装备武器,准备攻城;同时,日军用气球侦查定位,指挥飞机大炮坦克,精准轰炸城防设施,抗战军民死伤无数。125师师长陈麟昼夜坚守阵地,站在城门手拿望远镜,查看战情;牛头山成为日军攻打老河口城第一道防线,日本炮弹雨点一样落在牛头山,想一举摧毁125师第一道防线。梁义言在战场上非常机灵,375团一连有一个重机枪手牺牲了,梁义言不忍看到重武器落到日本人手里,扛起重机枪就往回撤。这挺重机枪,叫德国马克沁,重96公斤,是掩护二排专门配备的。19岁的梁义言在战场上扛着重机枪艰难撤退特别显眼。陈师长在望远镜里看到身强力壮的梁义言正在退往城里,便向阵地前方大声喊道:扛重机枪的是哪位?“是部下梁义福。”“战前有功,回来嘉奖”。这时,站在城楼的一排排长毕子俊被日军的掷弹筒的炮弹炸没了上身。师部传令官对撤回来汗流浃背的梁义言说:“福娃,你机会来了”。陈师长战地决定,亲自安排你任中尉排长,越了二级(准尉、少尉)啦。梁义言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径直跑到师长前问了个究竟,陈师长说,“你有勇气,有干劲,本师长保你顶缺排长,不信,写个条给你。” 1945年4月8日,会战打了九天,老河口城失守。梁义言所在的一连128人,打得只剩下60多人。战斗还在进行,为让老百姓安全转移,梁义言工兵营部负责拔掉预埋的地雷引线,炸掉浮桥。因为梁义言的部队没有大炮,只有825钢炮,重武器较少,防御能力不强,战略撤退是必然的。这时,梁义言作为排长看着战友一个个离去,对活下来的战友说,部队已打散,我们要分兵突围,他跑到农户家里找了一把农家松木大梯子,让战友们丢掉辎重,只背单枪,顺水漂了4、5里路,才上岸寻找大部队。1945年4月9日,125师从老河口往谷城石花镇方向撤退,到襄阳茨河镇驻地休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梁义言所在的工兵营改为45军的警卫营,梁义言在河南新乡市,遇到陈麟师长,陈师长要他上黄埔军校第十七期,学工兵军事专业。毕业后,梁义言回司令部,分在侦察排,后又调到防毒排,任中尉排长。1949年12月29日,梁义言在四川随部队起义。 记者采访得知,如今,风烛残年的梁义言,家里有一个未婚的60多岁的儿子,和一个抚养的孙女,在武汉读大学,种有3亩多薄田,是特困户。梁义言老人精神矍烁,生活乐观。他说:“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人活着总要干点事。抗战到了家门口,上战场杀鬼子,是中华子孙份内的事。保家卫国,没有后悔的。”今年,抗战胜利70周年了,作为抗战老兵,他感慨良多:中国现在强大了,阵亡将士没看到,而他却活着,这是多么大的幸福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