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宜业科技新城
——随州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探访之五
作者:张琴
本报记者 张 琴 随州高新区,作为一个新崛起的国家高新区,在创建之初,就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综合试验区和产城融合引领区的目标打造,高标准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度推动生态·产业新城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双百城市”后花园。如今,一个宜业宜居宜游的科技新城已初现雏形。 基础完备,产城融合发展 日前,记者驱车行走在即将通车的新316国道上,整个路面宽度达到40米,与12米宽的老国道相比,大幅提质升级。通车后,从随州高新区到随县的车程将大幅缩短,打通了随州贯通南北的一大交通动脉。 与此同时,解放东路、青年东路、鹿鹤大道、季梁大道、神农大道、白云大道……园区内诸多新建的高标准主干道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拉开了高新区的生长骨架。 12月,日处理能力20万吨的城南污水处理厂也将启动建设,计划明年6月完工,一期建成后日污水处理能力可达5万吨,将覆盖南郊、城南、淅河片区,完善高新区的污水收集处理能力。 近年来,随州高新区一手抓招商和项目建设,一手高标准推进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坚持规划引领,制定了“四园两区”86平方公里的规划,含高新技术产业园、汽车和电子工业园、物流园、医药化工园,站前商务区和综合配套服务区,优化空间布局。为全面提升园区配套能力,全力推进水、强弱电、路、天然气等配套设施建设,启动建设污水处理厂、环卫站、垃圾收集站、垃圾转运站等多个项目,完成了滨湖体育场、中心医院分院、季梁学校等配套设施项目。 近三年,随州高新区累计投资169.3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在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和城市配套也不断强健。 绿色发展,打造生态园区 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绿色经济”,一方面,经济发展要坚持环保;一方面,要从 “绿中掘金”。 随州高新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基本方针,大力探索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途径。通过制定入区项目能耗标准,严把项目环境准入关,禁止石油化工、铅酸电池、汽车配件电镀等重污染项目入园,实行严格的环评制度,2014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71吨标准煤,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坚持特色化、高端化发展理念,在推动专汽等核心产业提档转型升级的同时,加速布局生物农业、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并以高新区为主阵地,着力发展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等产业。晶星集团是湖北省内唯一有完整光伏产业链的企业;泰晶科技的微型片式音叉晶体谐振器打破日本等国垄断,市场占有率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随州美亚迪光电科技产业园是全国用地面积最大、产业链最完善、配套企业最齐全的光电产业基地,去年单色、双色LED屏产销量全国第一;适应引领“互联网+”时代,高标准建立电子商务产业园,培育、引导、服务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一系列变革正在进行。 坚持向绿色要效益,变“荒山”为“金山”,高新区走出了全省经验。位于淅河镇独山村的丰年公司,高标准建成的核桃油茶基地,受到了省委书记李鸿忠的高度肯定。除此以外,蓝莓基地、油茶基地、蔬菜基地、油莎豆基地、兰草谷基地等一批绿色产业在高新区遍地开花。 生态新城,发展成果共享 走在府河随州高新区段两岸,部分路段的亲水平台及景观走廊已基本完工。不久后,府河随州高新区段将呈现一湖碧水、水天一色的美丽景观,与随州城区一河两岸风光带连成一体。 发展的成果人民共享,直接体现在人居环境的改善上。在启动创建国家高新区的同时,随州高新区启动生态·产业新城暨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涵盖了包括淅河片区、化工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大堰坡、独山村等乡村,规划总面积达到88.86平方公里。 高新区拥有府河和漂水两条河流,打造一河两岸风光带成为生态·产业新城规划区的核心项目。根据规划,两河两岸治理全长12.2公里,计划总投资3.26亿元,用于修建两处闸坝、清理河道、河岸防护绿化等。项目完成后,将形成15公里的绿色滨湖风光带。 目前,高新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行走在高新区淅河镇包装后的大堰坡、挑水村、长岭村等村组,村容村貌变化天翻地覆。高新区每条新建道路都预留了绿色景观用地,从规划图上清晰可见,道路与绿带相依前行,形成绿色景观大道。 让城市融入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随州历史文脉。我市提出了以府河为绿轴,以炎帝大道和新316国道为绿色廊道,以随城山森林公园、漂水湿地公园、大堰坡铁山生态产业园三个片区为整个生态空间,推动随州新一轮的绿色革命,高新区就是主战场。一个生态集约的新型城镇化示范区正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