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绿色遍布城乡
——市住建委办理政协委员提案摘录
作者:冯家园

  本报记者 冯家园
    编者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在年初的随州“两会”上,绿色发展成为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纷纷从绿色着笔,提出了许多践行绿色发展的建议、提案,建议用绿色发展引领圣地车都建设,助推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8月11日,市政协主席黄志群带领部分市政协委员,对“绿色发展引领圣地车都建设”、“关于将既有住宅装电梯纳入政府关注民生实事之一”等重点提案进行专题督办、协商。
    黄志群提出: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绿色发展引领圣地车都建设”的建议契合五大发展理念,符合随州发展的实际;各级各部门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积极推进随州绿色城镇化建设。
  绿色革命引领圣地车都
    何学海委员在16005号提案中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用绿色引领圣地车都战略实施,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办理进展
    绿色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绿色发展,用“绿色”引领城乡一体建设,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纷至沓来,桃园、永兴等美丽乡村亮点纷呈。“十二五”期间,随州市园林绿化建设总投资达6.5亿元,新增绿地面积390.6万平方米。
    “十三五”期间,随州提出,坚持生态立市理念,加快绿色随州建设。年初,印发了《随州市城乡绿色革命实施方案》,以城市地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为目标,加大城乡生态廊道、生态绿地和环境保护建设,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积极探索出具有人文、生态、养生、宜居的随州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绿色革命提出,绿色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达到1400亿元,年均增长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城市中,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80万。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6.6%。中心城区形成“一轴一环三片”的生态发展格局。同时,加强大洪山、大别山、桐柏山生态屏障和府河、淮河等河流、水库的生态保护,加强骨干交通沿线、清水河道两侧生态廊道建设,使森林面积达到5200平方公里,河流、湖泊、湿地面积达到1700平方公里。
    通过绿色革命,使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镇达80%,乡村达6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达93%,乡村达60%;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和公共建筑节能标准达65%,绿色建筑推广比例达50%以上。
    中心城区 “一轴一环三片”,“一轴”即随县至随州高新区范围内府河流域两岸树木、灌木丛、水生植物于一体的绿色生态轴线,生态园;“一环”即连接新316国道、炎帝大道、南外环为一体的城市绿环;“三片”指漂水河湿地公园示范片、随州白云山生态公园(随城山国家生态公园)示范片、以新铁山为中心的大堰坡生态产业示范片区(含惠兰谷)。
    今年,以迎接寻根节为契机,高标准完成了新316国道绿化示范段和白云湖健康主题公园建设,在中心城区建设卫计委小游园、老火车站小游园等,新增绿地近40万平方米。
    去年11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随南沿线乡镇启动百里画廊建设,建设美丽乡村,形成连线、成片特色。沿线11个村本着保持传统村落韵味的原则,倾力打造农户小型景观点,打造“一路一景”、“一园一景”、“一山一景”。
    大洪山全面推进以333省道沿线7个行政村为重点的“四十百千”工程建设,加快改造沿线4个集镇(欧家店、黄土垭、庹家、土门)、新建10个乡村文化广场、10个乡村休闲游园,完成沿线绿化景观带建设1000亩、大洪山植物园建设1000亩的任务;柳林镇已完成27.1公里的通道绿化工程和6个小园林绿化景观点建设,按照“一户一品”的规划要求,对双利村胡家畈32户农房进行改造;洪山镇按照“常年有青、四季有花”的目标,推进沿线景观带建设,打造直连大洪山景区和西游记公园的景观长廊;三里岗镇已完成省道沿线绿化景观带建设和沿线集镇电力线路改造工程……
    而高新区美丽乡村示范片也取得显著成效。三年来,投资4700万元用于“美丽乡村示范片”的道路、桥梁等节点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实现了乡村与城区道路互通。建设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根据各村的自然条件、区位特点、发展基础、人文环境和农民意愿,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
    同时,高标准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到去年底,我市完成投资3.82亿元,建成污水处理厂1座,在建污水处理厂1座,铺设污水管网90.69千米,建成2.19万吨/年污泥深度处理项目,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广泛开展园林式单位、小区和“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城区新建、改建居住区的绿地达标率达到96.2%,城区庭院面积达1500平方米的单位、小区园林式单位和园林式居住小区分别达到总数的70.9%和64.8%。
    全面推进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城市功能,着力推进绿色出行。我市对30余条主次干道实施了 “绿荫工程”,增植了乔木近500万株。目前,建成区道路绿化总面积达134.12万平方米,林荫道路推广率达到85%,形成了条条绿道、路路林荫的绿化景观。
    “十三五”末,建设23条城市“绿道”,总里程达到120公里。明确随州市绿色建筑及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市级国家机关及各县市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10万平方米以上的开发项目和2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必须创建绿色建筑。目前,全市已有7个项目取得住建部颁发的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证书。
    随州环保产业园按 “一园两区”规划建设,产业园包括污水及固废处理区和垃圾处理区。污水及固废处理区重点建设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项目,垃圾处理区包括垃圾发电项目等。去年7月,由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完成了《随州市环保产业园产业策划》,按照一园两区建设,一园为随州市环保产业园,两区为北区和南区。北区占地1800亩,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板块、再生资源利用板块;南区占地936亩,为环保产品研发板块、污水污泥处理板块。城南污水处理厂属产业园一期重点工程之一。
    城南污水处理厂位于随州高新区淅河镇光华村,远期按20万吨/日的规模进行控制,中期按5万吨/日的规模进行设计,近期按5万吨/日的规模进行设计和实施。从2013年5月开始,我市启动了城南污水管网的建设,现已完成南郊区域氵厥水沿岸、擂鼓墩大道、白云大道、齿轮社区等23.7公里配套管网铺设,建设白云湖提水泵站,封堵了白云湖的69个排污口,结束了上白云湖污水直排。目前,已启动下白云湖污水提升泵站建设,并铺设主管网直达城南污水处理厂。
  内河治理优化城市生态
    钱进委员在16109号提案中提出,加快东护城河治理,优化随州城区水生态环境。
  办理进展
    东护城河治理,也是践行中心城区绿色发展的要求。东护城河作为城区内河的一条分支穿城而过,成年累月的污染让这条穿城的内河变成了 “龙须沟”。2013年,我市将东护城河的改造纳入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之中,让这条穿城而过的河流重现昔日的清水长流。
    2014年9月启动东护城河改造示范段工程,市住建委克服房屋征收阻力大、施工地形环境复杂、现场地质条件差、施工难度大等困难,历时1年,完成200米示范段的改造任务,清除淤泥28625立方米,加固挡土墙500米。
    为了让河水发挥自洁功能,市排水处在河床清淤后,采用铺装预制水泥框,然后填充上碎石子,让污水沉淀,周边还栽上水生植物,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净化系统。据悉,东护城河示范段共用了1200多个预制水泥框,铺垫碎石近900立方米。
    东护城河是随州的历史遗迹,见证了随州成长。因此,在改造中,充分彰显随州历史文化,修缮了古城墙200米,所用的栏杆都雕刻了编钟的元素,砖块采用青砖,增添了历史的厚重。同时,在沿岸栽植了桂花、垂柳等绿化苗木1000多株,水生植物近万株。
    由于征迁范围广,面积大,工作推进难度较大。市住建委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先行启动东护城河延伸段 (解放路市场以下)的改造,而推进段(北门旅社至丝织厂)争取8月份开工,延伸段也将在下月启动建设。
    城东生态补水,引“漂水”入城,打通城东生态用水通道。建成后,将取得农业灌溉、城市排涝、生态补水、黑臭水体治理等“一举四得”的功效。城东生态补水工程分为补水和排水两大部分,工程建设有四大利好,一是解决了城东片区农业用水,二是补充了文化公园人工湖景观用水;三是解决了城东12平方公里的排涝问题;四是整治了张家板桥的黑臭水体。
    张家板桥渠道两侧进行了护坡整治,新加了人行游步道,渠道底部采用石块铺砌,两岸还栽植了景观树,安装了路灯。家住附近随州锦绣大地小区的业主李明高兴地说,以往这里就是一条臭水沟,垃圾成堆,臭味难闻。现在改造成了一条景观渠道,实现清水长流,在我们家门口造了一个景点。
    城东生态补水工程有两大亮点,一是让随州文化公园人工湖“死水不死”,变成活水,体现了很好的生态性;二是张家板桥的黑臭水体治理,让过去的“龙须沟”变成“玉带溪”,成为改善城市黑臭水体的典范。
    伴随着人口增长,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在快速增长,大部分城市都面临着污水处理能力跟不上污水量增长速度的窘境。从2006年开始,我市对城市内河、干渠进行整治,相当于开启了随州黑臭水体治理。9年间,通过政府融资、PPP等模式,投入2亿多元,完成了花溪河、青护城河、西护城河、白云湖治理,打造了多个穿城而过的生态景观带。
    经过摸排,我市确定了16处黑臭水体。计划到2017年底前,实现全市城市建成区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2018年底前,全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2022年底前,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今年,我市出台了黑臭水体治理方案,计划投资8亿元,实施四大治理工程。在城东实施生态补水工程,将漂水河的水源引入文化公园,并打通张家板桥段,连通白云湖;对流入府河的城区内河、湖泊水体进行雨污分流、污水收集、清淤、河底硬化等,从白云湖定期引水改善水质;继续实施白云湖沿线排污口封堵工程,建设西护城河分级蓄水坝,并进行生态园林景观改造;加强一湖两岸景观建设,改造氵厥水西大堤。
  传统村落助建美丽乡村
    谢强委员在16055号提案中提出,加强对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进一步加大我市柯家寨申报住建部国家“古村落修复计划”。
  办理进展
    传统村落是美丽乡村建设重要部分,也是绿色发展的课题之一。目前,我市已有随县解河村戴家仓屋、广水市桃源村、曾都区九口堰村等3个村落被列入中国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录。
    同时,积极建议将传统村落保护内容编入首批地方教材,引导青年一代认识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村落。组织随县草店镇柯家寨村、曾都区洛阳小岭冲村、十里办事处千户冲村申报第四、五批全国传统村落。
    对柯家寨村,市住建委采取无人机航拍方式,无偿为该村拍摄照片,制作申报资料;同时要求草店镇政府抓紧补充修正、完善村落基本信息及传统村落建筑、村落选址和格局、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人居环境现状、传统村落保护意见等关键内容。由于审核标准十分苛刻,全国第四批传统村落共申报8000余个村,经专家评审仅通过1800个村,湖北省共申报200多个村,只通过了30个村。今年,市住建委将帮助柯家寨等村对照新的审查标准,有针对性制作相关资料,力争第五批通过。
  绿色廊道·本报记者 王 天 摄·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绿色遍布城乡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7 版:专题】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