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记随县公安局民警王福国
通讯员 江开军 刘慧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而随县民警王福国,似乎只有一个选择——今年59岁的他,从警40年,放弃多次留城机会,在最艰苦的地方、挑起最重的担子、干出最好的成绩。 “我想到基层去” 1976年,原随县公安系统招聘首批12名交警,王福国如愿被录取。紧张培训3个月后,王福国却提出不一般的想法:“我想到基层去。” 厉山镇派出所是他从警的第一站。出生农村的王福国肯吃苦、善学习,事事冲锋在前,很快成为业务骨干。 1987年,个体户万某家中被害,财物被盗。市公安局成立破案专班,年轻的王福国大胆提出个人见解:凶手入室谋财害命,本地人作案的可能较大,他根据自己熟悉的情况提供两名嫌疑人。果然,专班很快在汪某家中搜出作案工具。 “条件再艰苦,总会好起来” 2001年,王福国调任万福店农场派出所所长。原有的派出所改制了,净欠债40多万元,连一间办公房都没有,王福国给干警鼓劲: “相信我,条件再艰苦,总会好起来。” 后来,借用财政所的一间房办公,节假日照常值班,万福店有了 “不关门的派出所”。接着,110在万福店开通。局面好转,群众热心支持,派出所战斗力也迅速提升。 “要为享清福,我就不会来” 2009年成立新随县,全县计划警力配比为万分之二点六,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数。上级领导考虑到王福国年龄大了,建议他去随州城区工作,而他态度明确:“新随县的条件最艰苦,让我去随县吧。” 随县公安局法制室人手紧缺,4个人要审批全县29个办案单位递交的案卷,如果不能按时审批,办案单位就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违法犯罪嫌疑人进行处置;如果审批不严谨,可能造成冤案、假案、错案。也就是说,这里工作量再大,也绝对拖不得、松不得。王福国挑起这副“重担子”。从2010至2014年,法制室共审批案卷6280件,平均每天审批10余件,无一起冤假错案。随县公安局连续两年获评全省 “优秀公安局”、连续3年获得“执法质量考评优秀等次”。 “人命关天,马虎不得” 2014年,57岁的王福国退居二线,局里安排他管理枪支弹药,主要任务是把枪支擦亮、管好,做好枪支弹药的收发、登记。他说:“人命关天,马虎不得。” 肩上的担子卸了大半,王福国却不自在了。去年,随县民爆物品用量大增,安保工作量陡然增加,他主动请缨,参与民爆物品的审批和安检;今年,随县供电公司警务室缺人手,他又顶上去,负责涉电安全、调解涉电纠纷。 再过3个月,他就退休了。让他欣慰的是,当初他住土坯房的派出所都建起办公楼,用上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出警方式从步行到自行车、摩托车、再到小汽车,年轻民警一上班就能住上宽敞的宿舍。虽然他住的仅是一套80平米二手房,但心中还是一片阳光,“和小时候吃米糠、野菜相比,现在的生活不知要好多少倍。” 回首40年从警历程,当初的精干小伙变成“老公安”,匆匆步伐依然稳健,他说:“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选择最艰苦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