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稻场变身法治文化大广场
——“七五”普法乡村行走进红山头村
本报记者 唐天才 特约记者 余运来 “乡亲们,在咱们南郊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12月4日,在曾都区南郊办事处红山头村法治文化广场,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吴华强用身边的案例,解读民间纠纷涉及的法律问题。 一村民在邻居的厨房后面建厕所,邻居阻止施工,两家争吵不休,互不让步,矛盾瞬间升级,一触即发。在村民和村干部的劝解下,一场即将大打出手的邻里纠纷得以暂时平息。 “后来,我们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介入此事,才化干戈为玉帛。”吴华强说,现实生活中,大家有个误区,都认为我的地盘我做主。像刚才这个案例,《民法通则》中规定:公民行使权利,不得干扰他人的生产生活。这个村民在邻居的厨房后面建厕所,不仅违反了《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而且违背了社会道德风尚。 “乡亲们,这个案例告诉咱们,虽然是自己的宅基地范围,但不得影响他人的生产生活,处理邻里关系,要兼顾各方利益,互谅互让,互相团结……”吴华强现身说法,台下500多名村民听得津津有味。 当天是国家宪法日,红山头村法治文化广场上空彩球高悬,“认真贯彻宪法精神,提高全民法治观念”“认真实施 ‘七五’普法规划,扎实开展宣传教育”等巨幅宣传标语迎风飘动。广场上,从四面八方赶过来的500多名村民围坐在一起,边晒太阳边听法律知识宣讲。 “以前,这里是个小稻场,那边是个垃圾坑。今年5月份,区财政局、生态能源局、南郊办事处、司法所等单位投资80多万元,建了这个大广场。”村党支部书记徐光超介绍道,如今,垃圾坑变成了一口堰塘,能蓄水5000立方米。7月底,1800平方米的大广场建成,还安装了6盏路灯,硬化了公路,制作了4个法治宣传牌,安装了篮球架。每天晚上,100多名村民在这里跳舞。 “增强法治观念,弘扬宪法精神”“用法人人称赞,法盲只会蛮干”……一株株红叶石楠在阳光下摇曳,广场四周的花坛里,一块块制作精美的宣传牌在绿叶的簇拥下格外显眼。 “你看,他们还给我们送来了法治挂历,发放了法律资料……”村民蒋延雄迫不及待地打开挂历先睹为快。 “讲的都是我们身边的事,有农村宅基地和房产转让及继承的,有处理邻里关系的,有婚姻家庭的,有外出打工维权的……”62岁的蒋延秀激动不已,说自己以前没学习法律知识,总是按老观念看这些事,今天听法律专家这么一讲,转变了思想观念,要做知法、懂法、守法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