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强化民族认同的精神标识
——一论炎帝文化与随州担当
  神农风
    编者按:丁酉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将于5月21日在我市举办。本次节会的主题依然沿用“四海一家亲,共圆中国梦”,按照“小规模、高规格、大影响”的办节思路,继续深化文化交流、着力加强经贸合作,扩大两岸基层民众和青年的参与度,增强世界华人的文脉、血脉、根脉认同,推动海峡两岸和平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为了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为寻根节的成功举办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本报今起推出“炎帝文化与随州担当”系列评论,敬请关注。
    全世界的华人都称自己是 “炎黄子孙”,尊炎帝神农和黄帝轩辕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炎黄二帝不仅是5000年中华文明史的开创者、奠基人,而且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世界华人民族认同的精神标识。
    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是炎帝神农诞生成长的地方。在这里,炎帝神农始作耒耜,教民农耕;首创医药,为民疗疾;日中为市、互通有无;削桐为琴,练丝为弦;精作陶器,冶制斤斧;治麻为布,制作衣裳;相土择居,造屋建房;垦渠凿井,浇灌农田。炎帝神农及其后代率领其部落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与迁徙中,创建了中华民族的远古农业文明,实现了从渔猎时代到农耕时代的转变,创造了特征鲜明的炎帝文化。炎帝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直接源泉和重要组成部分,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包容性。
    千百年来,随州人民不忘始祖,每到炎帝神农诞辰日——农历四月二十六,都会举行祭祀活动。特别是2009年之后,随州炎帝神农祭祀,上升为由国家部委和湖北省政府共同主办、随州市政府承办的“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连续多年,寻根节拜祖大典通过中央电视台等电视和网络媒体进行直播,在海内外华人中,尤其是在海峡两岸同胞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11年,“随州神农祭典”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和2016年,炎帝神农故里景区分别被国台办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被中国侨联授予“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8年来,有近10万人现场参加寻根节拜祖大典,数千万人通过各种媒体收视收听大典盛况或网上参与大典。举办寻根节,增强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民族认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也为湖北打造了一张世界级文化名片,塑造出随州特色鲜明的城市品牌。炎帝文化,不仅牵动着中华儿女尊祖敬宗的民族感情,也成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旗帜和纽带。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的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就将祭祀先祖作为国家大事看待,正如《左传》所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近几年来,寻根节等炎黄祭祀活动的成功举办,得到了华人社会广泛赞誉。进而,“将炎黄祭祀上升为国家祭祀”的话题不仅在民间、在学术界引起热议,也进入到全国“两会”的议事平台。
  2014年,国家在清理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中,保留了“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并且明确“不需逐年报批,可以每年举办”。这是国家层面对寻根节增进世界华人华侨民族认同、促进海峡两岸和平交流重要作用的认可和期待。今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正如《意见》所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寻根拜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重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时代呼应。
    办好丁酉年寻根节,发挥好 “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和“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的作用,打造全球华人共有的拜祖圣地和精神家园,增强世界华人的文脉、血脉、根脉认同,增进海峡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反对“台独”分裂国家、民族的行径,促进国家统一大业,是随州作为“炎帝故里”对民族、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让我们以更虔诚的心态、更饱满的热情、更细致的工作,精心做好寻根节各项筹备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随州力量。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强化民族认同的精神标识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