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家门口的“三甲”医疗服务
本报记者 冯家园 通讯员 关 华 4月19日,在大洪山医院采访时,正碰上做完疝气手术出院的胡家国,说及此次治病,他竖起了大拇指。“只花了1000多元,还是市里专家做的。”他说,“搁以前,还要到随州(市区)治疗。现在,家门口就可以把病看好。” 这样的变化,源于市中心医院的托管,让一个乡镇卫生院拥有三级医院诊断、治疗水平,也让农村百姓花一级医院的费用,享受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 三甲医院“下基层” 现在的大洪山医院,前身是长岗镇卫生院,一级医院。业务能手少、医疗设备差,镇区许多百姓求医问药舍近求远。 2013年,卫生院仅有病床50张,门诊3.47万人次,住院2184人次。 这时,大洪山风景区名胜区却快速发展,争创5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超过百万人次。 景区医疗水平已跟不上需求。经协商,景区管委会与市中心医院达成合作:2014年4月,市中心医院正式托管长岗镇卫生院,更名为随州市中心医院附属大洪山医院 (慈恩院区)。 怎样托管?市中心医院副院长钱进介绍,卫生院体制不变,市中心医院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治疗资源共享。常年派驻4名专家坐诊,对原有医师传、帮、带,提升医疗能力,让广大老百姓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市中心医院作为随州唯一的三甲医院,直接将医疗资源下沉至基层。近三年来,先后有30名主任级专家到大洪山医院坐诊半年以上,投入300余万元新增医疗设备6台,医院“焕然一新”。 市卫计委主任罗兰认为,医院托管探索了一条公立医院改革的新路径,既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也可推进医疗资源平等使用。 到卫生院看病的多了 去年,大洪山医院总收入突破1000万元,而托管之前不足500万元。该院院长黎泓表示,对比之下,托管成效显而易见。 专家的到来,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诊疗科室更精确,业务水平更高。原卫生院仅有12个科室,医师也只能看看常规病,连阑尾炎、疝气等手术都没人做。 托管后,根据基层疾病特点,该院新增了儿科、冠心病科、骨科等,科室总数达到22个。现在,甲状腺囊肿摘除术、复杂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等较复杂手术,都可在镇上做。 通过传帮带和市中心医院免费培训,一批医师得到成长,2名晋升副高以上职称,6人成为主治医师,3人可独立做手术。 席光旭以前只是一名初级医师,手术不敢上。跟随下派专家嘉玉成学习后,现在可以独立做阑尾炎、皮囊腺囊肿切除等手术。今年3月,司机陈某遭遇车祸,致使左胳膊骨折。接诊后,他和同事一道,帮其完成了手术。 专家除平时坐诊外,还经常进村开展义诊送药,免费培训乡村“赤脚医生”。长岗镇庹家村医生伍从存参加了4次学习,每次都有收获。“现在看病范围更广了,诊断更准,治疗起来也得心应手。”他说。 数据统计,托管之后大洪山医院年门诊人次同比增长68.3%,住院人次同比增长22.4%,手术同比增长23.8%。到镇外治疗的比例从31%下降至12%左右。现在,该院不再是门可罗雀,患者络绎不绝。 由于医生、设备“先进”,周边乡镇群众也慕名而来。三里岗、洪山等镇有1/5的群众选择在大洪山医院看病。 钱花少了病看好了 市级大医院人满为患,乡镇卫生院冷冷清清,看病难、看病贵,让群众痛心。 黎泓表示,大洪山医院“入托”后,群众可就近找专家、看好病,真正实现医疗“惠民”目标。 这里,老百姓看病,执行的是一级乡镇医院的收费标准,享受的却是三甲医院医疗服务。 今年2月,三里岗的吴海江肚子疼得厉害,在当地卫生院治疗两天仍不见好转。到大洪山医院一检查,得了坏疽性阑尾炎,且高烧40度,还有冠心病。经医生们紧急手术治疗,他脱离危险。 住院10天,吴海江康复出院。结算时,他自费了1000多元,新农合报销了3000多元。“要是在中心医院,除报销外,我还要出3500多元,还别说来回的车费和折腾。”他说,“在这儿,真的是我们百姓得实惠。” 据悉,在大洪山,参与新农合的老百姓看病,报销比例达到80%,而在市区,只能报销40%左右。 大洪山医院与市中心医院建立起了双向转诊制度。大洪山医院送去的病人,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处理。在市中心医院治疗后,可以转回大洪山进行康复。总之,大病送上去,小病送下来。 三年来,免费接送2356人次到中心医院检查确诊病情,上转治疗858人次,转回康复79人次。 该院建成了随南片区首个血液透析室,累计完成透析近3000人次。家住三里岗新集村的陈岱患有尿毒症,每个星期需要透析两次,均在该院完成。“在这儿,每次可省100多元,还免了上随州路费,节约时间。” 让群众暖心的是,家门口可以看 “专家号”。胡家国说:“到随州,挂专家号还要排队。如今在家门口就可以,省时省心!” 现在,托管后的大洪山医院进入发展良性轨道,实现了三甲医院、乡镇医院、患者三赢。 罗兰表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广大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三甲医院服务,这也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