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琴
6月26日下午,记者来到贫困村随县高城镇高黄村,3组的王启成站在路边,看着墙面已经立起来的新房子,既喜又忧。
王启成是村里的贫困户,两个女儿远嫁他乡,妻子常年卧病在床,之前的房子是40多年前的土坯房,因为贫困,多年未建新房。不料,几个月前的一次风雨之夜,他家的土墙彻底“歪”了。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他下定决心盖新房。
“这个房子要花14万元,后续怎么办?”工作队帮忙申请的危房改造资金只有1万元,资金问题让王启成担忧。市国税局驻村工作队员杨猛为他打劲:办法总比困难多,大家一起想办法。
高黄村与镇区只有一水之隔,然而却集中了所有的典型致贫因素:丘陵环绕、土地贫瘠、资源匮乏、交通落后、信息闭塞、思想保守,没有产业和集体收入,制约发展的因素如雾锁重山。
2015年8月,由市国税局作为牵头单位的市国税局、市总工会、市扶贫办、裕国股份等单位人员组成的联合工作队进驻后,两周时间摸清了该村贫困底数:全村有贫困户202户616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花生等农作物,人均年收入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帮助贫困群众改变现状,让这个缺乏生机的贫困村焕发活力?工作队意识到,任务艰巨,必须科学规划、真抓实干。
作为牵头单位的市国税局,代表四家驻村单位郑重作出了“服务、帮扶、致富”三步走的扶贫承诺。局长赵先锋主持召开局党组会议,专题研究扶贫工作,并明确市局副处级领导戴健忠担任“第一书记”,统筹扶贫工作开展。
戴健忠介绍,拔除穷根的第一步是帮助该村完善基础设施。联合工作队首先筹资100多万元,用3个月时间,炸开了挡住主干道的“山疙瘩”,打通影响村民出行、制约发展的村口“断头路”。市国税局投资25万元为该村建成了近2000平米的晒场(村级文化广场)。修路、建排灌站、增设变压器、开挖引水渠、新建垃圾池、增添体育器材等一系列完善基础设施工作持续进行。
拔除穷根第二步,因地制宜发展适合缺乏劳力和启动资金的产业项目,带领初步脱贫,带来生活希望。联合工作队通过对高黄村自然地理状况的深入研究,确定该村发展养殖业、种植业成本较低。 发展种植养殖业为村里带来了新变化。4组的杨家安,原本家里只能靠几亩旱地勉强度日。2016年3月,在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开始尝试种植香菇,如今,规模已达3000袋,家庭收入稳定。
2016年,驻村工作队先后为高黄村筹资17万余元,购买鸡苗4万只、黑猪猪仔136头,并无偿提供技术辅导、保底价回收。组织裕国股份为贫困户提供黑花生良种,指导村民开展香菇种植。据统计,这些农户2016年最低增收2000元,多则近万元。
市国税局还专门成立了“随州国税精准扶贫个人基金”,倡导国税干部每人每天节约1元钱,以便提供扶贫资金的持续支持;坚持定期开展助学活动,让贫困户子女轻松上学。
今年,新的问题困扰着工作队。戴健忠说,村民力量有限,短暂脱贫易返贫,帮扶的最关键一步是必须将集体经济壮大起来,让村里的“造血”功能强起来。而村里除了工作队筹资建成的一座光伏电站以外,再无其他收入来源。根据驻村工作队调查掌握的情况,市国税局多次召开党组会议研究,提出成立香菇、茶叶、药菊、养殖等合作社的构想,并在今年初,首先启动成立药菊合作社。
工作队员杨猛说,最初,村民们对发展产业项目不看好,认为投资风险大,反对的声音多。2016年底,运行一年的光伏电站收益5万元,实现了高黄村集体收入零突破,村民们的想法逐渐改变。所以,当再次筹资建设药菊生产基地时,村民们明显支持起来了,项目开展也顺利起来了。
当前,工作队正在集中进行危房改造,力争在今年底消灭该村危房。同时,涉及30户72人的易地搬迁工程正在施工中,预计10月可以入住。
杨猛介绍,下一步,工作队还计划鼓励贫困户发展其他特色种植,力争通过几年努力,因地制宜发展多元化脱贫产业项目,帮助该村一步步拔除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