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特约记者余运来报道:“实收亩产749.98公斤!”9月12日,在曾都区何店镇银惠合作社种植基地,参加田间实割测产观摩的200多名种田大户惊叹不已。
金色稻田里,机声隆隆的收割机来回穿梭,不断“吞食”稻株,稻秆被一排排吃进“肚子”里,一眨眼功夫,稻草粉碎后被“吐”出来,稻谷被灌进袋子里。
施肥不下田,农忙变农闲;灌溉不等天,增产更增收。曾都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许贤超说:“这是鄂中丘陵中稻机械条播水肥一体化技术高效高产示范项目。”今后,“手把青秧插满田,退步原来是向前”的传统水稻种植模式将逐步被替代,取而代之的是像种小麦一样简单的机械化直接播种。
传统的移栽水稻生产,需历经育秧、插秧等环节,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益低,不利于水稻的现代化、规模化种植。“直播稻最大的特点,是不育秧、不插秧,直接播种,高产高效。”许贤超介绍,相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麦茬水稻旱种技术推广,以及近年来的旱稻生产应用,中稻机械条播水肥一体化技术,则是一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技术革新。
“每亩节本增收能达170元以上!”何店镇桂华村二组村民杨德林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每亩田可节约农资和用工70多块钱;加上增收的100多斤稻谷,又能多卖100多块钱……
以水促进肥料利用,以肥料调节水份管理。在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调研员羿国香看来,今年高温热害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从测产来看,目前,这个基地产量最高,达到高产;从技术角度分析,该技术减少了水的消耗,提高了肥的效率,降低了对土壤的污染,是一种绿色高效的种植模式。
“今后,种水稻就像种小麦一样简单了。”何店镇三岔湖村村民黄先法观摩后有感而发,明年也要种直播稻。
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专家曾庆四表示,从传统的人工移栽种植到机械化种植,将为我省水稻生产能力提升和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下图为省、市农业专家在曾都区何店镇桂华村种植示范点进行实打验收。 (本报记者王 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