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出土之地,响彻两千多年的编钟浸润出一片文明之壤;这里,是神韵随州的生动缩影,烟波浩渺的白云湖,美若仙境的银杏谷,妆点出水光山色的美丽画卷;这里,是中国专用汽车之都核心区,产业转型、社会治理、美丽乡村、精准扶贫,成果丰硕,亮点频闪。曾都区二次党代会以来,全区上下增强主城区意识,强化主阵地担当,发扬主人翁精神,着力实施城乡一体、工业强区主战略,奋力推进“产业强区、生态富区、法治新区、文化名区、幸福美区”建设。创新驱动 转型领跑的“曾都速度”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拿下订单6400台,生产5700台,提前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利润实现翻两番。”10月11日,重汽华威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产销两旺,产品供不应求。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是重汽华威产品火爆的“秘方”。该公司将传统的洗洒车和吸污车合二为一、提档升级,研发联合疏通车,引领国内高压清洗车细分产品市场。这仅仅是曾都专汽行业创新驱动的缩影。恒天新楚风投资1.5亿元,建成国内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新能源柔性生产线,最大年生产能力达15000辆。程力公司投资12亿元,建成可年产轻型载货汽车5万辆、新能源车3000辆的新项目。厦工重工投资近6亿元引进现代化设备,公司罐式车产销量稳居全国第一。不仅仅是专汽产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正逐渐成为曾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在机械铸造产业,三环铸造投资4000万元,建成了一条集机械加工、装配、涂装一体化的全自动轮式制动鼓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60万件,新增销售收入2000万元,利税500万元。齐鸣机械制造公司今年将淘汰传统生产线,引进两条新的智能化自动生产线,产能将提高40%。在农产品加工产业,湖北金银丰食品有限公司总投资7亿元、占地330亩的二期工程即将生产运作。神农生态食品公司瞄准销售终端精加工、精包装的零售产品,产品已出口香港、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在医药化工产业,楚天药业公司建设有符合GMP要求的十万级净化车间3000多平方米,年生产各类产品1.5亿支,现又投资1.2亿元新建一座“十万级净化车间”。利康药业公司打造拳头产品,生产的口服液用包材销量、产值和市场占有率上均排全国第一。
  在电子信息产业,泰晶科技生产的石英晶体谐振器系列产品,稳居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专用汽车、机械铸造、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电子信息……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成为推动曾都支柱产业发展的最强音。
共建共享 民生福祉的“曾都温度”
“住上新楼房了、致富也有路子,我们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了。”52岁的徐传宝是万店镇落天坡村民,去年搬进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房,儿子也把媳妇娶回了家,他心怀感激。2016年,万店镇落天坡村易地扶贫搬迁点成为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示范点,104户贫困户喜迁新居。这只是曾都实施精准扶贫的一个有力举措。2016年,该区在全省率先建起光伏电站,25个贫困村“借光”生财,每村年发电收入达5.5万元。同时支持贫困户养殖土鸡7.5万只、种植袋料香菇50余万袋、发展银杏采叶园1500亩。截至今年初,全区共实现减贫1.2万人。翻阅曾都区第二次党代会报告,“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是曾都区的庄严承诺,制定规划,政策倾斜,资金保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曾都脚踏实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三民”工程,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自2013年,以“发展民主、保障民生、凝聚民心”为主要内容的“三民”工程在曾都率先实施,为民服务项目从最初的19项扩展到56项,覆盖范围更广,服务项目更实;各级领导干部参与民情沟通6000多次,为群众兴办实事6000多件;各社区通过民主决策要事5600余件,群众满意率在96%以上;筹集4940万元爱心基金,救助特困群众272名;筹资2000万元开展环境提升工程,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开展平安曾都建设,群众安全感显著增强。投资800余万元建成870个视频监控,实现了主要道路全覆盖、151个村(社区)全天候的电子天网,治安状况持续好转;在城区建立完善六警合一巡逻防控机制,在农村试点推进“农村警务室”建设,积“小安”为“大安”,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大幅提升。从生活环境、脱贫攻坚到社会保障……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二字在曾都变得越来越有温度。统筹推进 深化改革的“曾都跨度”
“妇女姐妹们、同志们,现在向大会通报王店村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结果……”6月22日,何店镇王店村通过无记名投票差额选举产生了村第一届妇联领导班子。这标志着曾都区正式开启乡镇妇联组织区域化建设改革试点工作。党的群团改革是曾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曾都区围绕中央、省、市全面深化改革决策部署,聚焦重点领域,精心组织谋划,区委、区政府多次组织召开工作推进会、周六现场办公会,对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集中会商,为各项改革有序推进扫清障碍,各领域改革不断提速,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深化简政放权,积极推进注册登记便利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完成卫生计生部门合并、食药监部门和不动产登记机构组建、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梳理人社、林业系统复合型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30多项,清理规模过小、职责相近、任务不足、社会效益不佳的事业单位近十个。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催生了重汽华威、玉柴东特、中节能金峰等一批混合所有制企业。改善企业发展金融环境,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加强征信建设,获全省“金融信用县(市、区)”称号。以城北污水处理厂为突破口,全面推行PPP模式,有效撬动社会投资。稳步推进司法体制和社会治理改革。社会治理创新形成特色,法律顾问制度实现全覆盖。深化信访体制改革,“阳光信访”全面实施。积极推动司法体制改革,区检察院、法院完成首次计入员额制工作。深入推进科教文卫改革。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成科技转化项目14项;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曾都被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面推进医药卫生改革,全区115个村卫生室达到省级“五化”标准。
从严治党 反腐倡廉的“曾都力度”
  接待应酬少了、谋事实干的多了;溜须吹捧少了、深入基层多了……
  这“少”与“多”的对比,正是近年来曾都区持续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呈现的可喜变化。
  干部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曾都区始终把加强作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亲自、立即、现在、马上”的工作作风在全区蔚然成风。“这部分已经整好的土地,国土局要尽快办好土地证。”听说该区龙头企业程力公司因办土地证等难题,导致轻型载货汽车项目迟迟未能开工,曾都区委书记何运平利用周六召开现场办公会,在会上当场拍板。
  领导干部现场办公是转作风的生动诠释。自去年底推行周六现场办公以来,曾都区已经连续召开34次现场办公会,快速解决项目难题,助力打通服务经济“最后一公里”。
  坚决狠刹顶风违纪行为,坚决制止不良风气。曾都区对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纪律规矩意识淡薄,心存侥幸、顶风违纪,实行“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今年3月,区纪委制发2017年第一期通报,对区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程昌等3起“四风”问题典型案例进行公开曝光。年初对23个单位和400余人次在评先表模方面进行审查时,因党风廉政建设方面问题否决了1个单位和6名个人。
  严管理打好“持久战”。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曾都区从严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改革,先后出台和完善了关于作风整顿、明察暗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农村“三资”管理等方面制度3000余条,并定期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打牢了基础。
  通过狠抓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全区干部职工的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增强,组织性、纪律性进一步优化,执行力、创造力进一步提升,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有力促进了曾都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涢水奔涌入江,曾都志存高远。经济新常态下,曾都聚焦产业升级,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纺织服饰、医药化工等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电子信息产业厚积薄发。知百姓冷暖,为百姓谋福,经济发展的目的归根到底在于提升百姓福祉。曾都突出民生导向,医疗、社会保障标准持续升格,教育、养老瞄准平衡普惠,惠民新政一拨接着一拨,经济发展的红利越来越多的折射在每一个人身上。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新目标,65万曾都儿女开启新征程,创造新辉煌,再绘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