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松
  山有山色,湖有湖光。村有村情,民有民风。
  随县之美,美在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美在水韵悠长,绿韵盎然。
  近年来,随县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走出了一条全域旅游与城乡统筹、产业融合、农旅融合的发展道路。
  今年元至9月,全县旅游接待总人数达6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5亿元,旅游业已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A 全域共建构建旅游新业态
  随县生态环境优良、旅游资源富集,是旅游资源大县,然而,“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现状,始终制约着随县旅游超越发展。
  如何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要实现旅游长远发展,改变这种尴尬处境,就必须迈出升级的步伐。
  随县把“旅游兴县”建设作为全县发展战略重点,以全域旅游为目标,依托自然、人文等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建设精品景区,倾力推进全域旅游建设,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政府主导推动,汇聚发展合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在前期强化全县全域旅游的组织领导、资金投入、量化考核等措施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调整随县旅游工作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关于对2016年度全县“全域旅游”工作突出单位进行奖励的通报》、《2017年全县旅游工作要点》和《2017年随县旅游工作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细化和完善了目标任务、组织保障、工作重点和督办考核,“四大家”领导分头包保、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各级各部门通力配合,形成了发展全域旅游的强大合力。
  坚持规划引领,明确发展定位。邀请业内权威规划设计团队,编制《随县旅游发展暨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主要景区景点旅游规划和各种专项规划,构建了“一核一廊一带一片区”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完成了神农红红酒庄园、神农部落文化旅游区、华宝山村、炎帝生态观光园等景区(点)、村庄规划和民宿规划的编制,进一步完善了以总体规划为龙头,详细规划、景点控制规划为一体的规划体系。
  加强全景建设,提升旅游品位。一是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冲刺炎帝故里创5A,统筹推进太白顶田王寨创4A、神农牡丹谷和抱朴谷产业园创3A及市级旅游强镇、旅游名村等创建工作。二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建立了重大项目储备管理机制,对重点旅游项目滚动储备、分类动态管理,神农部落入选2017年全省优选旅游项目。加快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桐柏山太白顶景区、云峰山万亩茶园风景区、西游记公园、随南“百里画廊”等续建项目建设提速,鄂旅投投资3亿元的康养小镇项目于5月20日正式启动。争取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150万元。三是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实施“厕所革命”工程,在旅游通道、乡村旅游点、景区等场所,高标准规划建设旅游厕所,3个已基本建成。实施“旅游环线”工程,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设施,随中旅游环线已正式启动。配套建设了一批旅游标识标牌、接待中心、生态停车场等设施。B 多管齐下宣传营销铸品牌
  为了打造旅游大品牌,随县多管齐下,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宣传营销活动,积极对外推介本县旅游,收到了显著成效。
  节庆活动丰富多彩。第11届桃花文化旅游节和首届牡丹文化节反响热烈,寻根节已成为“湖北第一、全国知名”的节会品牌,炎帝故里成为世界华人寻根谒祖的圣地。媒体宣传形式多样。在主要客源地高速公路两侧、地铁站精准投放景区广告;配合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栏目制作、播放宣传推介我县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专题节目;组织参与《魅力中国城》投票、竞演,助力随州成功晋级;在楚天交通广播电台等媒体阶段性密集式播放随县旅游形象广告片,宣传强化随县旅游整体形象;在《随州日报》《编钟之声》开辟专版,开通“美丽随县”微信公众号,推出旅游快讯、户外旅游等专题旅游内容。
  为了营造人人都是旅游形象、个个都是随县导游的大旅游氛围。随县一是积极打造旅游主题形象,提炼随县旅游口号、标识,通过网络、电视或自媒体,全面推介随县旅游品牌形象。二是提升旅游软实力,整合部门宣传资源,通过寻根节、桃花节、牡丹节等节庆活动,制造赏花、露营、美食、古寨、探险等“吸引点”,开展精准营销,造势引爆市场,放大品牌价值。三是创新捆绑宣传模式,积极推行“政府主导、企业联动、媒体联姻”的宣传战略,建立完善政府整体形象宣传与企业产品促销宣传相结合的旅游营销体系。四是精准开发旅游市场,着力做到营销区域精准,在巩固传统客源市场的基础上,重点瞄准周边客源市场,对接大武汉,进军大中原。
  随县一方面全力推进旅游影响宣传,另一方面在着力提升旅游服务上做文章,让游客慕名而来,满意而去。打造生态“硬环境”,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修复”、“绿满随县”、“河长制”、“洁美家园”等工程,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庄整体环境,奠定全域旅游发展基础。营造服务“软环境”,不断完善“食、住、行、游、娱、购”等旅游要素,培育“闲、养、商、学、奇、情”等旅游新要素,加快推进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特色产品等配套项目的深度开发,完善旅游产业服务体系。 C 融合发展幸福花开别样红
  如今,走进随县景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看农家景、享农家乐已成为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农民洗脚上岸,依托乡村旅游资源吃上了“旅游饭”。
  随县加大扶持引导,繁荣乡村旅游。一是扮靓城市名片。紧紧扭住“美城、丰景、兴镇、靓村”四大抓手,在流域环境治理、城镇整洁、绿化提升、交通整治、石材行业专项整治等“五大行动”中,各相关部门加大检查督查力度,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扮靓旅游县城名片。二是发展乡村旅游。围绕“宜游、宜居、宜业”乡村旅游发展目标,结合生态文明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特色民宿示范点、产业扶贫基地。形成了凤凰山新农村和龙泉村产业扶贫基地等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经验,各地向淮河镇和万福店农场学习,争做旅游发展的“排头兵”,不断努力把一方“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村庄更美、村民更富裕。
  随县还将继续加大产业融合,拓展大空间,用“旅游+”推动三产业加速融合,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新产品。一是旅游+城市,突出特色塑造,加快老城区改造,推进“一河两岸”风光带、旅游集散中心等项目落地,增强县城的辐射带动力。二是旅游+文化,充分挖掘炎帝、西游记、乡村文化底蕴,文化资源旅游化、旅游资源文化化,推进文化产品进酒店、进景区,让文化价值转换为旅游产品。三是旅游+工业,引导裕国菇业、二月风等创建工业旅游示范区,将生产工艺、品牌产品和企业文化转换为旅游产品,使工业设计、生产、营销流程成为旅游风景线。四是旅游+农业,充分发挥“景区+乡村”的叠加效应,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加快探索农民以土地、果园、林地、古屋、劳动力等资源入股,走出一条“以旅扶贫”、“以旅富民”的新路子。五是旅游+乡镇,推动旅游名镇(村)、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每个镇(场)建设一个主题乡村旅游示范村、一批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一个具有规模和旅游接待功能的现代休闲农业观光、瓜果采摘、农事或手工艺制作体验基地,争取每年递增特色民宿、农家乐20-30家。
  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契合了随县旅游发展的思路和实践,全域旅游理念的落地为随县县域经济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活力。目前,随县的“绿水青山”正在更加优质、更加高效地转变为“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