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围坐话“分类”
  

本报记者 冯家园 通讯员 蒋立军
  乡村振兴战略让广袤农村焕发新的生机,良好生态则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今年,我市启动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三年攻坚行动,曾都区率先启动全域垃圾分类。
  如何分,怎样分?老百姓最有发言权。近日,记者在曾都区洛阳镇九口堰村,听到了基层干部与群众关于垃圾分类的心声和建议。
  从2012年起,我市实施“洁美家园”行动,从城市到农村,收集垃圾,美化乡村,村容村貌得到了质的改变。“说实话,通过几年行动,现在的农村美了,垃圾遍地、粪水横流、柴垛乱堆等现象少了,百姓们也拍手称快。”洛阳镇龚店村第一书记顾世国说,垃圾分类,有入口也要有出口,老百姓把垃圾分了,要有地方卖,有地方消纳,这是基本的。
  顾世国的抛砖引玉,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九口堰村村民孙宗义说:“以前,我们收集的废纸、酒瓶等都有人到家门口回收,现在没有人收了,自然就随其他垃圾一起扔掉。有市场,我们老百姓自然有积极性。”
  从他们的话语中发现,市场之手显得尤为重要。党中央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看来,垃圾分类也要有市场机制。”府河镇枣树坳村村支书刘问华说,有刺激就有动力。
  刘问华介绍,在农村,实行垃圾干湿分类就可以。老百姓将干的有用的收集起来,其他的扔到垃圾箱,对于菜叶子、厨房垃圾等湿垃圾,完全可以用来堆肥,或者抛洒到田里。“一家两个垃圾桶就行,就用油漆桶,方便、实用。”
  “现在,农村环境好了,搞垃圾分类,我们也愿意。”村民刘运芳说,“把环境搞好了,我们住着也舒心。干湿分类,老百姓完全做得到。”
  不少基层干部、村民表示,搞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到位。比方说垃圾分类箱、收集池等必须到位,这样老百姓分类的垃圾才能有地方处理,才可以美化环境,保护生态。
  按照计划,到2020年,我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0%以上。这次对话,给我市垃圾分类提供了思路。参加座谈会的市住建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从他们的话语中,至少获得三条信息:一是老百姓愿意参与且有信心,二是市场手段必须用好,三是基础设施必须建好。有了这三点,我们搞垃圾分类就有了方向。
  太阳落山了,群众散了,垃圾分类的理念种子也开始萌芽。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围坐话“分类”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