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答记者问

  3月20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采访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就中国经济发展、“放管服”改革、民生、就业、医保、养老、两岸关系、港澳发展、互联网+、保护产权、金融风险、中俄经贸合作、中美贸易战、中日关系、半岛问题等方面回答了记者提出的问题。本报摘录部分内容刊发。

只要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我们万难不辞万险不避
  中国日报社记者:总理,您好。在今年两会期间,我们注意到有代表和委员提出关于“放管服”改革的意见,大家说要像过去抓GDP一样抓“放管服”改革,但同时也有人说,中国目前的制度性成本还是很高,办事还是比较难。那么请问总理,咱们的“放管服”改革要放多少?“放”了以后该怎么管?是否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李克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上届政府伊始,我们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牛鼻子”去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就是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市场的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可以说这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成为政府继续推进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一个利器。
  这次两会期间,我到代表团参加审议和讨论,不少代表委员都提出,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候,政府要着力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办事便利,这可以说是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对改革比较迫切的愿望,他们提的有很多看似是小问题,实际上是连着大政策。我们要见端知本,改革就是要把突破点逼近离市场、群众最近的地方。把民之所望,做改革所向。
  所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放宽市场准入方面,今年要在六个方面下硬功夫,你也可以把它形象地说成是六个“一”,那就是企业开办时间再减少一半;项目审批时间再砍掉一半;政务服务一网办通;企业和群众办事力争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凡是没有法律法规规定的证明一律取消。现在我们开办企业的时间经过几年的努力,可以说已经降了不少了,但是全国平均还有22天,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只需要不到一天的时间。我们项目施工许可的办理时间就更长了,所以必须减繁。这六个“一”都是减,再加上减税、减费,这是动政府“奶酪”的,是伤筋动骨的改革。
  当然,要放得开,还必须管得住、管得好。我们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就是要管住市场秩序,对那些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欺行霸市,乃至于搞不正当垄断的,就要把它驱逐出市场,甚至严加惩罚,因为它妨碍公平、阻碍创新,也有悖社会道德。市场活力和人文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当然,我们加强监管,也要注意防止扰民。比如这次机构改革,我们就把涉及市场监管的一些部门合并了,推进综合执法,避免多个“大盖帽”去管一个小商贩。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推进改革、做好政府工作,就是要为公、唯实、利民。我们要努力去为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办事便利、敢于自我革命。只要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我们万难不辞、万险不避。

将心比心把就业放在心上,扛在肩上
  人民日报社记者:我们观察到您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让更加公平、充分的就业始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亮点,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比如大学生就业还有转岗职工再就业、复转军人再就业等仍然困难不少,这也意味着未来5年中国的就业市场将面临着诸多挑战。请问您准备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李克强:就业成效是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的,如果有失业也是掩盖不住的,所以我只能回答你今年的问题,未来5年会怎么样,要看今年做得怎么样。
  过去5年,中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其中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有6600多万城镇新增就业,保持了比较充分的就业。就业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那是天大的事,没有一个人就业,一个家庭就毫无生气。如果大学生毕业就失业,那就没有希望,所以我们要将心比心,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都要把就业放在心上,扛在肩上。今年我们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把城镇调查失业率列入预期目标,就是为了更加充分地反映城乡就业状况,也可以说这是自加压力。
  这里我想报个大账,我们今年城镇实际新增劳动力人口是1500万到1600万,我们定的目标是至少要保证1100万人就业,但方向是1300万人以上,前几年我们都做到了,今年也没有理由不做到,与此同时,我们还有2.8亿的农民工,他们在城市化进程当中垒起大楼、铺通大道,为中国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促进农民工就业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进城务工农民都是通过打工来增加他的收入,今年至少还要新增三、四百万农村转移劳动力,对此,我们要责无旁贷地为农民工创造稳定的就业机会。
  今年的高校毕业生达820万,是历史新高,还有近500万中专毕业生,加上近百万复转军人和去产能转岗职工,必须努力保障他们的就业,绝不允许有零就业家庭出现,这就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展就业岗位,特别是培育新动能。过去几年,新动能在增加就业岗位当中可以说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保障比较充分的就业,这实际上也能够更多地创造财富。大家想想看,13亿人口,8亿多的劳动力,如果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创造的财富是不可估量的,也会给世界市场带来惊喜。

给所有合法产权所有者都吃上长效的定心丸
  中央电视台记者:我们注意到现在有一些民营企业家,他们担心财产得不到有效保护,心里没有安全感,不敢投资,甚至有一些还在想方设法地向外转移资产。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一些企业家在投诉政府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的情况。您对此怎么看?针对这样的问题打算怎么解决?
  李克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可以说包括国企、民企等各类所有制企业,为中国经济取得历史性成就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做出了贡献。现在民营企业税收占半壁江山,占城镇新增就业的90%。当然,一段时间以来,的确出现民企投资偏弱的现象,这和产权保护以及多方面的问题相关,我们高度重视。
  保护产权就是保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是保护生产力,我们对各类合法产权的保护一直是放在心头,而且逢难必解,记得去年在记者会上,有人就担心住宅使用权到期后会不会有问题,我们明确表示可以延期、不影响交易,而且这方面要抓紧修法。对农民土地承包第一轮到期,我们也明确提出继续延长30年。而且我们在多方面采取措施,维护合法产权,运用法律加强保护,这也是弘扬法治精神。
  保护产权必须要尊重合同,弘扬契约精神,不能把合同当做废纸。的确,有些地方政府的某些行为不好,新官不理旧账,换了一个官,过去的合同就不算了,政贵有恒,你不能把合同当废纸,对此我们是坚决制止的,而且要予以处罚。去年我们有关部门抓住几个典型案件,把涉产权的错案纠正过来,这也表明了我们的决心,就是要持续向社会发出信号,让恒产者有恒心,让投资者有信心,让各类产权的所有者安心,给所有合法产权所有者都吃上长效的定心丸。

运用多种制度不让“一个人患大病,全家都倒下”
  光明日报融媒体记者:近年来,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虽然已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但一场大病就让一个家庭陷入困境的现象还是屡有发生。请问总理,新一届政府在解决老百姓因病致贫问题上将会采取哪些新的举措?
  李克强:过去几年,我们用了很大的努力,在过去的基础上完善基本医保制度,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医保网,这也是为了让人人小病能看、大病敢看。但同时我们也感受到,确实还有一些困难家庭看大病难。你刚才讲的问题不只是困难家庭,还有一些享受不到优质医疗资源的家庭也有同样的问题。新媒体上常有报道。
  中国太大,我们还有三千多万贫困人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脱贫攻坚高度重视,对打赢这场攻坚战向全社会作出承诺。在贫困人口当中,很多是因为大病致贫,或大病返贫。所以我们要在巩固基本医保的基础上,把治大病的问题作为重点来抓。这几年我们创新体制,把基本医保和商业保险结合起来,运用“大数法则”,放大资金效应,使更多的人享受大病医保,去年就达到1700多万人。
  今年我们要在这方面继续加大力度,提高的财政对基本医保的补助资金,一半用于大病保险,至少要使2000万人以上能够享受大病保险,而且扩大大病保险病种。同时我们要通过发展“互联网+医疗”、医联体等,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更多的大病患者能够方便得到优质医疗资源的服务。
  今年春节前我到地方调研慰问,路过一个贫困人口家庭,临时进去,看到老人有大病,也有医保卡,但还是不敢去看。这个情景至今挥之不去。的确,常说病来如山倒,我们就是要运用大病保险等多种制度,不让一个人患大病,全家都倒下。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答记者问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