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边
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二者需要良性循环。当下,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显得尤为关键。
服务好实体经济,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业需要精准发力,做到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结合当下实际,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力务必精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要完善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将支小再贷款政策扩大到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和新型互联网银行。金融机构应当遵循精准、定向的政策思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强化小微企业、“三农”、民营企业等领域金融服务。
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金融业需要在供给侧存在短缺的行业上“保”和“进”,发力支持小微企业、“三农”以及消费市场。民营及小微企业是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对于他们的信贷需求,金融机构无疑要“保”。要根据企业生产、建设、销售的周期和行业特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还款方式,适当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避免贷款在同一时间集中到期而引发企业资金紧张,避免盲目抽贷、断贷。在“保”的同时,对于供给侧存在短缺的行业中的小微企业以及新动能企业,金融资源更要“进”。银行需要在增加信贷投入上多下工夫,调整经营思路,制定详细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计划,单列信贷规模。
农村市场和消费市场尚属“蓝海”,有待开发。因此,要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金融业要在“三农”和消费市场的金融需求上有“保”有“进”。金融资源要多向“三农”企业倾斜,提高“三农”企业和农民的金融服务可得性。
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金融业也要在供给过剩的企业行业上有所取舍,实现“压”和“退”,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实体经济需要,在“僵尸企业”上做到“退”,开发金融产品加快推动“僵尸企业”出清,释放转移沉淀在限控领域和低效项目的存量资金,腾出信贷空间,投向支持类领域和项目。同时,在一些供给产能过剩行业、高污染高耗能行业上,金融机构要“压”,压缩在这些行业上的金融资源投入,大力破除无效供给,转而多投向新动能,支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优化金融资源供给,实现“实体为根基,金融为活水”的良性循环。
新时代,新作为,金融机构须竭尽全力,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