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我做吉它销欧美
——余坤隆的成才之路
作者:左

  多年前,当15岁的余坤隆,正在随州一职中边读书边自学吉它演奏的时候,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多年后,他不仅以美妙的琴声陶醉了无数的听众,而且,他竟“鬼使神差”地进入了另一个领域——手工制作吉它,他所制作的吉它,受到了世界顶级的吉它制作大师赫尔梅的赏识,产品在欧美市场供不应求……
    梦想给他无限的动力
    “那时,我的梦想是当一个吉它演奏家。”余坤隆说起年少时的梦想,依然沉醉不已。
    与现在的孩子们几岁就接受音乐教育相比,余坤隆可谓是“大器晚成”。第一次见到吉它,他已经15岁,已经是一个职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那时,他去看望在部队当兵的哥哥,哥哥和战友们弹奏吉它的琴声,顿时在他的心中形成强烈的共鸣,那一刻,一个念头在他心里倏地升起:我也要学吉它!
    哥哥送了他一把吉它,但在当时的随州,还没有专门学吉它的地方。于是,他在学校学习电子专业课程的同时,便把所有的课余时间,用来自学吉它演奏。从五线谱学起,他买了《吉它之友》之类很多的学习书刊,电视上的吉它教学节目,更是他的“空中课堂”。
    1989年,他完成了职中的学业之后,便打定主意:去找名师专门学习吉它。1990年,一过完春节,他便背着吉它来到了武汉,去找在电视教学中早已熟悉的老师——省音乐家协会吉它协会会长王良标。可人海茫茫,王老师在哪?他不知道。终于,他找到江汉区文化馆,一个老师给他写下王良标老师的住址。他拿着写有地址的纸条,在花楼街附近的一个巷子里,找到了王老师的家。可是,王老师不在家。一次,两次……一直到第六次,他一大早就来到王老师的家门口等着,等到王老师一打开家门,终于被这个执着的随州小伙子感动了。
    他跟王老师学习了一年,在王老师组织的武汉高校11场吉它演奏会上,余坤隆,这个没有上过大学的学生,以他高超的演奏,征服了无数的大学生。
    他发现了另一个世界
    在吉它演奏上,他渐入佳境。回到随州,一曲《樱花》,同样使他觅到了许多“知音”。随后,组织随州吉它学会和教学活动,招聘到市文联工作。但外面的世界太精彩,在《吉它之友》杂志社举办的交流会上,他发现了另一个发展的机遇。
    那是1993年底,在山东威海,《吉它之友》交流会上,演奏、比赛、讲座、讨论,丰富多彩。他看到了一些吉它爱好者带来了自己手工制作的吉它,进行展示、销售。仿佛,一扇窗口一下子敞开在他面前:原来,作为“舶来品”的吉它,竟然可以自己制作;而且,手工制作的吉它,竟然可以发出如此美妙的音色!
    他似乎注定了与吉它有缘。第一次见到吉它,他萌发了当吉它演奏家的念头;第一次见到吉它爱好者制作的吉它,他觉得自己也能够做出吉它,而且,更好、更美、更有震撼力,那该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啊!
    他开始了另一次自学之旅,但他没有想到,这一次的旅程,远比上一次艰难、崎岖。
    1997年,他终于做出了第一把吉它。那是他拆吉它、查资料、找材料,反复试验的心血结晶。他托人将吉它摆上了购物中心的卖场,与“红棉牌”吉它摆在了一起,一些吉它爱好者好奇地试着弹奏,音色比“红棉”好,可“红棉”是机械化生产的,成本低,当时的售价不足100元,而自己的是手工制作,精挑细选的材料价格就已经超过了200元。
    做出有“灵性”的吉它
    自己做出的吉它,终于找到了销路。但是,产量少、价格低,最重要的是,余坤隆所期待的“天籁”般的乐音,一直没有从自己所制作的吉它中流出。
    “1999年底,是我最艰难的时候。那一年做了50把吉它,可那只能算得上商品,怎么能称得上乐器?我要做的是有‘灵性’的吉它,可我苦苦地探索,一次又一次地试验,还是失败了。过度的焦急、劳累,使我胃出血……”
    一个来自北京的电话,给了他转机。那是几年前,在厦门《吉它之友》交流会上结识的来自韩国的朴老师,朴老师是一个吉它演奏家,又是一个吉它制作者。朴老师听完他疲惫无力的叙述,说道:“到我这儿来吧!”
    朴老师手把手地教他,他这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吉它手工制作的精妙之处。学习了一段时间,他又回到随州,按朴老师提供的图纸和技术要求,用朴老师提供的材料,重新制作吉它。有时候,朴老师还会赶到随州,当看到某一点不合技术要求,他就会“唰唰”地将吉它拆掉重做:“你看,这个地方的厚度要求是2.6毫米,怎么只有2.4?我的高音怎么还出得来?”
    在朴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余坤隆的吉它制作技艺迅速提高,有了质的飞跃。
    2005年6月,北京国际乐器展销会,余坤隆贷款买了一个展位。第一天,来了一个外商,把他制作的吉它看了又看,走了。又来,又看……到第四次,那个外商带了3个人同来,一交换名片,其中一个竟是业界鼎鼎大名的西班牙吉它制作大师赫尔梅。赫尔梅对他伸着大拇指说:“你做的琴不错,当然,也还有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请赫尔梅来的,是意大利乐器商。那一次,意大利乐器商与余坤隆一下子签了17万元的订单。
    不放过学习机会的余坤隆,又找了一个能翻译的朋友,找到赫尔梅先生所在公司的展位,向赫尔梅先生请教。后来,在上海举办的乐器展销会上,他又找到了赫尔梅先生请教。这一次,赫尔梅先生所在公司竟然向余坤隆订货。
    余坤隆精心地制作每一把吉它,赫尔梅先生每收到一把吉它,就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
    对一个个老师和朋友,余坤隆满怀着深深的谢意,那种他曾久久期盼的“天籁”般的乐音,终于从他所制作的吉它中流出。他制作的吉它,销往欧美、东南亚,有的型号的吉它,国际市场订货价格在每把1500美元以上。
    去年10月,他成立了长野手工吉它制作有限公司。近日,记者参观了他位于北郊孔家坡的公司,600多平方米的厂房,摆满各种设备,工人们正在紧张生产。他说:“要是有足够的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就好了,现在有些国外的大订单不敢接,怕生产不出来。”
    对吉它演奏的热爱,如今却藏在他的心中:“现在没有多少时间弹吉它了,但我总想,等吉它制作有了一定的规模,我还是要好好地弹弹吉它,出几个专辑。”
  余坤隆与西班牙大师赫尔梅(左)在一起
  本报记者 张 顺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我做吉它销欧美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教育在线】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