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盖茨人生的四次转变
  长期关注微软发展动态的美国作家玛丽乔弗莱(MaryJoFoley)说:“盖茨在不同人生阶段,其为人处世作风变化很大。如果我们看看甲骨文首席执行官(CEO)拉里埃里森(LarryEllison)等人,他们的行事作风变化并不是很大;但盖茨却不一样,他的变化确实令人惊讶。当然在市场战略上,他仍一如既往地手段强硬,但为人处世却变得态度温和起来。”
    第一次转变:从程序员转变为谈判专家。1975年,年仅20岁的盖茨与同学保罗艾伦(PaulAllen)共同创建了微软公司,盖茨因此走上了实现自己远大目标的道路。1980年,盖茨独自一人走进了坐满了IBM高管的会议室,然后向他们推销微软产品,而他所说的微软产品甚至还没有开发出来!当时IBM正试图进入计算机业务领域,而盖茨则希望在软件市场大展身手。
    或许盖茨当时还不是精明的谈判专家,但他却成功说服IBM愿意通过许可证方式,使用微软的MS-DOS操作系统。多数业界人士认为,IBM在这件事情上可谓愚蠢之极,原因是该公司在同微软达成许可证协议的同时,还允许微软自行向第三方公司销售MS-DOS产品——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使微软市场规模如火箭一样迅速攀升。
    弗莱对此表示:“盖茨并算不上是顶尖的编程大师,但他的眼光敏锐之处就在于:他能看到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当然他也有失误的时候,但他总能在细微之处觉察到软件产业的最新走向。”
    第二次转变:从微软创始人转变为《财富》500强企业CEO。纵观美国科技公司的发展史,不少创业公司CEO在创业初期都活力十足;但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这些年轻CEO们却感到束手无策。原因是创业公司的规模较小,业务也较单一化,因此较容易管理。但公司规模扩大后,面对着庞大的员工数量和多样化业务,这些年轻CEO们便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然而盖茨却是个例外,在微软市场规模扩大后,他具备着“举重若轻”的管理能力。弗莱说:“在微软市场规模迅速增长后,盖茨的管理模式也在出现变化。在微软创业初期,盖茨与员工们随意打闹,自己也不修边幅。但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盖茨也开始注重自己的穿着,并在言谈举止上更为庄重。”
    第三次转变:从垄断者转变为辩护者。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对微软进行了长时间的反垄断调查。1998年,盖茨在美国国会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力挺微软市场策略。该委员会要求盖茨回答微软是否通过在Windows捆绑IE浏览器,以达到把Netscape(网景)浏览器挤出市场目的,盖茨作出了否定回答。但无论怎样,微软通过这种捆绑行为,奠定了自己在浏览器领域的霸主地位。
    第四次转变:从商业领袖转变为“风险慈善家”。盖茨于1997年成立了盖茨图书馆基金会,当时外界对此大加指责,称盖茨不但对于该基金会投入的资金额太少(最初只投入了2000万美元),而且该机构还是为了帮助微软发展自身业务。事实上也是如此,图书馆基金会的主要目的是,向低收入社区的图书馆提供计算机和互联网接入服务,如此一来,微软也能从这项慈善服务中受益。
    美国《慈善纪事》杂志编辑斯坦西帕尔默(StacyPalmer)说:“盖茨之所以建立了图书馆基金会,原因就是他知道这项业务与微软紧密相关。当然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意在改变全球贫困国家教育和医疗水平,情况已与盖茨图书馆基金会有所不同。”盖茨认为,任何公司可同时担负着企业盈利和人类慈善的双重责任,二者目标表面上似有差异,但实际上是“殊途而同归”。换句话说,企业在获得利润后,就可拿出部分资金用于改变全球范围内存在的不平等、生活贫困等现象。
  中 涛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盖茨人生的四次转变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教育在线】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