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力量”的特别动力
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举重队参加9个级别项目的比赛,以8枚金牌的成绩赢得“中国力量”的美誉。特别是中国女子举重队员,陈燮霞、陈艳青、刘春红、曹磊四人全部夺得金牌,实现满堂红。 “中国力量”的动力源泉来自哪里? 为国争光,报答父母,建功立业,等等,都可能是动力的源泉。 在央视关于女子举重队的专题节目中,刘春红的一席话,却道出了一个特别的动力。她说,爷爷奶奶(指中国女子举重队教练马文辉的父母)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但电视上只要有我的比赛,他们就要看,看不清就听。 “爷爷那么喜欢看我的比赛,他已经去世了,为了爷爷,我也要夺得金牌。”刘春红热泪盈眶。 称教练的父亲为爷爷,可见教练在她心目中的位置;而“爷爷的喜欢”成为夺金的动力,更凸显出情感力量的强大。 刘春红在雅典奥运会夺得金牌,北京奥运会再次夺得金牌,卫冕成功。但她并非“举重若轻”,而是带着伤病参赛的。她的腰和膝盖都有伤病,却坚持一边治疗一边训练。肘窝伤了,一点也不能动,就练腰、练腿,练别的地方;膝盖不能练就练上肢,练腰。比赛前还打了一次封闭,她说:“我打封闭的目的是把这个比赛坚持完就行,别的什么都不管了,比赛完爱怎么痛怎么痛,我不管了。痛,我也会上去坚持把比赛完成下来。” 在女子举重的比赛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听到教练马文辉坚定、有力提示的声音,一次又一次听看到刘春红们完成比赛后与马文辉拥抱的动人场景。正是“爷爷的喜欢”,和马文辉严父般的爱,才使刘春红们克服重重困难,站到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 马文辉与其弟子的故事,或许会给我们很多启发。 常听到一些老师和家长, 说某个孩子学习没兴趣,没动力,“他学习, 好像是为我学习似的,做了个作业,好像给 了我好大个面子。” 的确,在一个班的学生中,学习兴趣 大,能够自觉学习的学生可能只占少数;而 大多数学生,可能处于不同程度的被动学 习状态。金牌是辉煌的,但训练是枯燥的; 上名校是风光的,而一题又一题做作业是 难受的……何况,十年以后“穿皮鞋与穿草 鞋”的远景,对于从来没见过“草鞋”、对“皮 鞋”也很不以为然的孩子来说,又有什么激 励作用呢? 有内在的动力当然好,但其内在的动 力还很弱时,我们何妨学一下马文辉? 说起对孩子的爱,一些父母说,我们差 不多把心肝都割下来给他吃了,可他还嫌 苦,还是不听你的。 为中国夺得首金的陈燮霞的“早餐”,值 得我们细细品味。 那是奥运大赛前,四只海参、一份鸡 汤,还有几只白煮大虾。这些都是陈燮霞平 时爱吃的,运动员在大赛前总得吃点有营 养的东西。但陈燮霞却没有食欲,她喝了半 碗鸡汤后,就放下了碗。这时,教练马文辉 “不经意”地当着她的面就把剩汤一饮而 尽。 “我是想让运动员知道,教练决不嫌弃 你吃剩的东西,我就在她身边支持她,这样 让她心里有点底。”马文辉说。 受到教练的感染,陈燮霞又一口气吃了两只海参,剩了两只不想吃了,马文辉又故意拿起海参,朝海参吹了口气,好像海参很烫似的,然后对陈燮霞说:“你吃吃?”陈燮霞笑着接过来,慢慢吃了下去。 “她吃了三只海参,我就放心了,起码体力有保障了。”马文辉欣慰地说。 爱是伟大的,海参是有营养的,但只有被“吃”、被吸收后,才能变成源源不断的动力。 张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