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中国力量”的特别动力
  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举重队参加9个级别项目的比赛,以8枚金牌的成绩赢得“中国力量”的美誉。特别是中国女子举重队员,陈燮霞、陈艳青、刘春红、曹磊四人全部夺得金牌,实现满堂红。
    “中国力量”的动力源泉来自哪里?
    为国争光,报答父母,建功立业,等等,都可能是动力的源泉。
    在央视关于女子举重队的专题节目中,刘春红的一席话,却道出了一个特别的动力。她说,爷爷奶奶(指中国女子举重队教练马文辉的父母)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但电视上只要有我的比赛,他们就要看,看不清就听。
    “爷爷那么喜欢看我的比赛,他已经去世了,为了爷爷,我也要夺得金牌。”刘春红热泪盈眶。
    称教练的父亲为爷爷,可见教练在她心目中的位置;而“爷爷的喜欢”成为夺金的动力,更凸显出情感力量的强大。
    刘春红在雅典奥运会夺得金牌,北京奥运会再次夺得金牌,卫冕成功。但她并非“举重若轻”,而是带着伤病参赛的。她的腰和膝盖都有伤病,却坚持一边治疗一边训练。肘窝伤了,一点也不能动,就练腰、练腿,练别的地方;膝盖不能练就练上肢,练腰。比赛前还打了一次封闭,她说:“我打封闭的目的是把这个比赛坚持完就行,别的什么都不管了,比赛完爱怎么痛怎么痛,我不管了。痛,我也会上去坚持把比赛完成下来。”
    在女子举重的比赛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听到教练马文辉坚定、有力提示的声音,一次又一次听看到刘春红们完成比赛后与马文辉拥抱的动人场景。正是“爷爷的喜欢”,和马文辉严父般的爱,才使刘春红们克服重重困难,站到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
    马文辉与其弟子的故事,或许会给我们很多启发。
    常听到一些老师和家长,
    说某个孩子学习没兴趣,没动力,“他学习,
    好像是为我学习似的,做了个作业,好像给
    了我好大个面子。”
    的确,在一个班的学生中,学习兴趣
    大,能够自觉学习的学生可能只占少数;而
    大多数学生,可能处于不同程度的被动学
    习状态。金牌是辉煌的,但训练是枯燥的;
    上名校是风光的,而一题又一题做作业是
    难受的……何况,十年以后“穿皮鞋与穿草
    鞋”的远景,对于从来没见过“草鞋”、对“皮
    鞋”也很不以为然的孩子来说,又有什么激
    励作用呢?
    有内在的动力当然好,但其内在的动
    力还很弱时,我们何妨学一下马文辉?
    说起对孩子的爱,一些父母说,我们差
    不多把心肝都割下来给他吃了,可他还嫌
    苦,还是不听你的。
    为中国夺得首金的陈燮霞的“早餐”,值
    得我们细细品味。
    那是奥运大赛前,四只海参、一份鸡
    汤,还有几只白煮大虾。这些都是陈燮霞平
    时爱吃的,运动员在大赛前总得吃点有营
    养的东西。但陈燮霞却没有食欲,她喝了半
    碗鸡汤后,就放下了碗。这时,教练马文辉
    “不经意”地当着她的面就把剩汤一饮而
    尽。
    “我是想让运动员知道,教练决不嫌弃
    你吃剩的东西,我就在她身边支持她,这样
    让她心里有点底。”马文辉说。
    受到教练的感染,陈燮霞又一口气吃了两只海参,剩了两只不想吃了,马文辉又故意拿起海参,朝海参吹了口气,好像海参很烫似的,然后对陈燮霞说:“你吃吃?”陈燮霞笑着接过来,慢慢吃了下去。
    “她吃了三只海参,我就放心了,起码体力有保障了。”马文辉欣慰地说。
    爱是伟大的,海参是有营养的,但只有被“吃”、被吸收后,才能变成源源不断的动力。
  张顺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中国力量”的特别动力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教育在线】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