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里万里,为说一声“谢谢”
一个年已半百的前奥运会冠军,一个告别了赛场20年的“剑客”,为什么要自费征战十五个国家,以争夺积分赢得参赛资格,为什么要走上,注定不可能“卫冕”夺冠的奥运赛场? 千里万里,只是为了说一声“谢谢”。 她就是栾菊杰。 8月11日,奥运会女子花剑1/32比赛。当年满50岁的栾菊杰代表加拿大队,战胜比她小30岁的非洲冠军、突尼斯选手后,打出了一个醒目的横幅:“祖国好”。 栾菊杰的举动,感动了全场观众,感动了所有中国人。 栾菊杰说:“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不出国的话,可能我还不会感受到作为中国运动员是多么的幸福。我打出这个横幅,正是要感谢祖国培养我,让我练出了这么好的技术,我想利用北京奥运会这个舞台,向祖国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 而我们,也要对栾菊杰说:谢谢。 谢谢她为祖国争光。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代表团首次出现在奥运赛场上。栾菊杰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战胜德国老将汉尼斯,获得了冠军,打破了欧洲选手在击剑项目上88年的垄断,为祖国赢得了“东方第一剑”的荣耀。 谢谢她把青春献给了祖国。 在1978年马德里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上,她被短剑刺穿手臂,仍坚持比赛,并奇迹般地击败对手进入决赛。栾菊杰说起那时受伤的感觉:“我抓住那个剑,握住它,却控制不了它。我赢不了,我也要拼命叫出来,我要把我的气势打出来。” 由于超负荷的训练量,她得了肾炎。栾菊杰说,从1978年到1988年十年,我吃了十年中药,打了十年针,几乎每天都到医院,每个星期要到工人医院做一次肾功能检查,我自己从我们体院后门跑步,跑到公共汽车站,到那儿去抽完血,跑步回来直接上场地训练,我自己去拿化验报告,化验报告不好我就把它撕掉。 我们谢谢栾菊杰,不仅仅谢谢她为祖国赢得一块宝贵的金牌,更谢谢她在金牌里注入了太多太重的精神内涵。 但栾菊杰却执意要对祖国说声“谢谢”,因为她在异国他乡生活了20年,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中国运动员是多么的幸福”。 栾菊杰是在 “举国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优秀选手。在父亲的影响下,她喜欢上体育运动。在各级体育组织及教练的培养下,栾菊杰练过短跑、长跑,还夺得过南京市中学生跳高比赛的冠军。她以出色的身体条件,先后被选进羽毛球队、击剑队接受训练,16岁就代表江苏队获得了全国锦标赛的亚军。1976年,栾菊杰进入了国家队。1978年,在世青赛一鸣惊人之后,她又获第八届亚运会女子花剑冠军。1988年,汉城奥运会结束后,已经30岁的栾菊杰退役,到加拿大留学。后来,为了患有先天性智障的女儿的治疗,她留在加拿大,靠在爱德蒙顿击剑俱乐部当教练为生。 岁月匆匆。在中国成功申办奥运会的那一刻,早已退出剑坛的栾菊杰,却决定复出。她说:“奥运会在中国举行,在我的祖国举行。对我来说,就是为了实现一个梦想。”她有一个梦想:在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时候,她为祖国赢得冠军;在祖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的时候,她要重返奥运赛场,对祖国说声“谢谢”。 《温哥华太阳报》的一篇文章这样写道,过去20年,栾菊杰没有机会向给予她击剑能力的人们说谢谢,这次她坚持要来,就是要说声谢谢。 为了说这声“谢谢”,她走过了千里万里。 女子花剑参赛,在加拿大只有两个名额,加拿大政府只给获得奥运资格的选手提供训练和比赛费用。决定复出的栾菊杰不得不开始自费训练、参赛。从2007年开始,年近半百的栾菊杰更是告别亲人,放下工作,跑了十五个国家参赛,争夺积分。 今年2月,欧洲有7站比赛算三次成绩。没有教练指导和陪伴,栾菊杰每到一个地方,吃住行都必须自己安排,为了省钱,总是选择坐火车,往往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下车就赶紧找住的、找吃的,第二天就去参赛,然后再去赶火车。2008年花剑世界杯比赛,当她来到赛场的时候,已是脸色蜡黄,发烧和腹泻使她难以立足,但她依然站在了剑道上。比赛中,她甚至忍不住到墙角呕吐,可是她没有选择弃权……最终,她的比赛积分,从最初的积8分,打到62分,以加拿大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参加奥运会的资格。 尽管,栾菊杰在1/16比赛中,输给了来自匈牙利的对手,无缘奖牌的争夺,但她在“北京奥运会这个舞台”上,在祖国人民的心中,赢得了一块沉甸甸的奖牌。 张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