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时期身份证居住证啥样
广水市档案馆发现了三张
本报讯通讯员祝行健、魏厚满报道:广水市档案馆(前身是应山县档案馆)成立于1965年,馆藏民国档案277卷。近日,工作人员在抢救珍贵档案时发现民国时期身份证、居住证一共3张。 第一张是民国三十二年 (公元1943年)的居住证。证件长14厘米,宽10厘米,正反两面铅印。字体按古文籍顺序,正面用黑色毛笔字填写了证件持有人基本情况,红色毛笔填写了保甲号及填写机关“应山县”字样。在持有人照片上盖着三枚印章。反面依次有注意事项两条。 第二张是民国三十三年 (公元1944年)的身份证。证件长15厘米,宽10厘米。正面四周有铅印边框,铅印内容右边有:姓名、性别、籍贯、现任职务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证的主人现任职务是:田赋征收员。反面无字迹。 第三张是民国三十八年三月一日(公元1949年)的身份证。证件长16厘米,宽12厘米,正反两面铅印,为表格式证件。正面右边题名是“中华民国国民身分证湖北省应山县”,内容有:姓名、本籍、寄籍、号码、保甲番号等。反面内容有:教育程度、职业职位、号符指纹、证明主官等二十条,盖有红色印章,可辨出“应山”字样。此身份证可能是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签发的最后一批身份证里的一张,因为1949年4月3日,一军分区司令员杨焕民率七、九两团解放应山。 建国后,我国公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居民身份证,证明自己身份的时候用的是户口簿和单位介绍信。直到1984年,我国第一代居民身份证才面世。而广水市档案馆馆藏的这三张证件,是研究我国居民身份证历史的宝贵参考资料,也是广水市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