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 土 人 才 显 身 手
——我市人才工作小环境建设巡礼之二
作者:陈晓林
10月9日,曾都区草店镇。大海菌业公司董事长秦大海正在食用菌加工厂工地上忙碌着。他告诉记者,今年他的公司向菇农们提供了50万公斤的优质菇种。 只有初中学历的秦大海,钻研香菇种植和育种近30年,被乡亲们亲切称为 “菌种大王”。他选育的香菇品种适合随州气候,花菇率高,产量高;所研制的简易香菇接种箱、香菇催化烘干机等专用设备,经济实用,为随州香菇产业发展、菇农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先后被评为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优秀人才”,并入选湖北省高层次人才库。 秦大海是我市乡土人才队伍中的一名杰出代表。据组织、人事部门统计,我市目前拥有乡土人才近5万人,其中村组管理型人才8000人,市场营销型人才3500人,生产技术型人才1.6万人,社会服务型人才1.2万人,能工巧匠型人才6000人,创业发展型人才4000人。 我市十分注重发现、培养、使用乡土人才。村党支部书记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军人物,选好配强村支部书记至关重要。近几年来,全市已有500多名农民企业家、“田秀才”、养殖能手、经纪人等乡土人才,通过“两票制”,经过严格筛选,当上村支部书记,达到了“选育一人,带动一片,影响一村”的效果。乡土人才需要不断“充电”提高。近年来,我市组织近万名乡土人才,以人才、劳务输出和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到陕西、安徽、河南、山东等地学习食用菌、大枣、大棚蔬菜等生产技术。我市还与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结对共建,开办科技推广班、经营管理班、农业信息班等50多个班次,培训乡土人才3000多人次。曾都区还在全省首创为乡土人才评职称。这些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我市乡土人才的整体素质。 如今在随州,以乡土拔尖人才牵头组建的食用菌协会、养猪合作社、马铃薯合作社等如雨后春笋出现,127家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遍布全市农村。广水市郝店镇严家湾村养猪能手黄俊,牵头办起了俊华养猪合作社,带领200多名会员共同走上养猪致富路,会员养猪2万多头,使严家湾成了当地有名的养猪专业村。曾都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拥有会员226人,辐射带动农户 20万户,年产香菇8000吨、黑木耳3000吨,产值达10亿元。这些农合组织有效解决了 “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本报记者 陈晓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