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秃岭变成“绿色山庄”
——大学生王巍回乡创业的故事
作者:曹平平
本报记者 曹平平 通讯员 胡大军 曾都区吴山镇星火村的老王家好不容易把儿子王巍培养成了大学生,可这个标准的 “80后”、23岁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放弃城里舒适的生活,跑回山里搞起了养殖。 荒山秃岭安营 王巍2006年毕业于省城建学院环境艺术系,之后在武汉某建筑公司做工程技术员,同校毕业的女朋友黄文玲也在武汉工作,都市生活过得顺顺当当。“可我总觉得我最终会给自己打工。”王巍一开口就暴露了“野心”,“更关键的是我发现了适合我的‘蓝海’。”哪里有不满意哪里就有市场,看着同事们饭前常问酒店鸡鸭鱼肉的来源,担心是用激素、添加剂、化肥等速养而成,王巍想起了老家的荒山秃岭,养殖的念头逐渐清晰起来。 星火村本来就偏,离镇上有8公里,村民出门首先需要翻两座大山。随着村民陆续搬家,一些良田撂荒了,山也秃了。那里有2000余亩山场,山脚荒田近百亩,也曾有企业经营者动过心思,但考虑到这里与万福店、枣阳的刘升镇为邻,是个边缘地带,而且路不通、水不通、电不通。去年回家过年的王巍多次来此考察,请来行家和技术员把脉,发现这里远离污染,土地肥沃,牧草丰富,适合发展畜牧、水产、林业。 思虑再三,王巍把辞掉工作、回来承包荒山秃岭搞养殖的想法告诉了父母,两位朴实的农民被吓得好一会儿才回过神,反对之强烈可想而知。叔叔王保国有文化、眼界宽,在老王家说话有一定分量,关键时刻他当了侄儿的 “军师”,善良的老王夫妇最终点头 “让娃儿自己闯”,还拿出了多年积攒的5万元。于是,王巍与村里签下了50年的租赁合同。 今年开春,王巍甩开了手脚。路不通,请来挖土机推土机在6公里的崎岖山路上开出了道儿;电不通,栽下电线杆把电引上了山顶;水不通,就地打下两口深井;落脚地没有,盖上7间房。年过七旬的爷爷奶奶全力支持孙子,跟随着住到山上,王巍又雇请了3名养殖工人。荒山有了人气儿,着实让村民赞叹一番。 “纯天然”立体养殖 记者慕名前来,只见满山是新植的松树苗,在草地上自由啄食的土鸡“咯咯咯咯”地欢叫,一个年轻的姑娘和两位老人正在给鸡注射疫苗。老人介绍,姑娘就是上个月才过门的孙媳妇黄文玲,她辞掉工作,一心协助王巍养殖。近日多雨,山上的路冲坏了好几处,修路回来的王巍手提铁锹,裤腿沾着湿泥,他笑笑,“没事,我在农村长大的。” 他指着2栋鸡舍说,那只用来晚上关鸡,白天就把鸡放养在山上,任它们啄食青草小虫,集中喂食两次以保证食量,鸡食绝不添加激素之类的物质。养鸡是个技术活,爷爷王唐清是个老把式,他现在最常做的事就是“瞪眼”——观察鸡的动态,发现病情及时防治。王巍笑称爷爷是他的土技术员,养鸡在行,养牛在行,养鱼也有独到之处,今后大有用武之地。当然养殖要依靠现代科技,王巍夫妇经常利用网络学习养殖知识,还把养殖专家请到山上来指点,严把科技关。 “市场上肉鸡每斤仅卖5至6元,圈养的土鸡每斤卖7.5元,而散养的土鸡能卖到每斤9元,并且完全不愁销路。”抓住了“纯天然”卖点,王巍的散养土鸡出师大捷,3月份购进的第一批4万只土鸡苗成活率很高,7月份开始上市,襄樊和武汉的几家鸡行和酒店前来考察后争相签下订单,为他赚回了14万元的纯利润。 山下人工开挖的水塘中,王巍套养了7000尾白鲢和龙虾,羊圈和牛圈正在修建之中。围绕“纯天然”,王巍做起了立体养殖的文章,山上栽树,天然野草供鸡羊牛啃食,山下良田种上了意大利黑麦草和时令蔬菜,补充鸡羊牛食料;其粪便喂鱼或还田。 “我想入冬后存栏40头黄牛、80头山羊,不过资金还要筹措。”资金是目前最大的难题,王巍介绍,目前已经投资了近60万元,都是从亲戚朋友处借来的,等明年春天产品丰富起来后才可能好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