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必须谈心,贫困家庭学生必须谈心、学生遇到挫折必须谈心……”“谈心”,在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密切师生关系、呵护学生成长的“法宝”,并完善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受到学生及家长们的欢迎。
解开心结,搭起“连心桥”
不久前,一位学生家长打电话到院学生工作处:“非常感谢你们,帮我找回了‘丢失’16年的儿子。自从我和他妈妈离婚后,我已有十几年没听到儿子叫我爸爸了。今天竟然收到儿子的信,他终于叫我爸爸啦!还从照片上看到了儿子,我太激动、太感谢了,是你们帮我找回了儿子……”原来,信息技术系有一名同学家在青海,3岁时父母离异,他随母亲生活。入学后,他一直闷闷不乐,学习没兴趣,性格孤僻。班主任和辅导员了解情况后,多次与其谈心,终于使他尽释前嫌,谅解了父亲,振作起精神。这个学生主动给他父亲去了一封信,随信寄去自己在学校的照片,并深情地附上:送敬爱的父亲保存。
这一谈心教育活动的成功案例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管理干部的工作热情,他们用火热的爱心,用“零距离”的对话,帮学生解开心结,在学生与家长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搭建了“连心桥”。他们直面并研究新生学习和生活上的适应问题,自卑与自傲的问题,人际交往的障碍等问题,从2006年起,学院正式提出,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各类不同学生群体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求学生辅导员开展“十必谈”: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必谈、学生拖欠学费必谈、贫困家庭学生必谈、学生遇到挫折必谈……
从“谈话记录本”到《成长档案》
该院每个辅导员都有一个 “谈话记录本”。记录本由学工处统一制作,要求辅导员将谈话学生的基本情况、谈话原因、谈话内容、谈话形式、谈话结果等情况进行及时、如实的记录。辅导员谈话记录本每月末交主管领导查阅,各系学生科随时抽查或定期检查。每学期末,学工处对辅导员落实“十必谈”制度的情况进行全面考核。
信息技术系辅导员童加莲在与学生的谈心过程中,还探索了《成长记录》这一独特的“谈心”形式。她从学生入校的第一天开始到毕业离校,一直耐心地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并详细记载每个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及思想状况等,效果很好。一位学生感慨地说:“童老师的每一次谈话,对我都是一种鞭策、一种鼓励、一种心灵的洗礼和升华。”几年来,童老师在《成长记录》中与3个班的130余名学生多次进行“书面谈心”,写下了几万字。
这种以学生为本、针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开展谈心的做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院有一名上网成瘾的学生,经常迟到、逃课甚至私自外出通宵上网。老师找他谈心,他不以为然,后来发展到随便把别人的贵重物品据为己有。对这样一个自制力差的学生,班主任、辅导员把“谈心”与“家访”结合起来,请家长配合教育学生。当他看到年老的父亲替自己向同学道歉时,他第一次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从那以后,他像一下子长大了,戒掉了网瘾,成绩也有了进步。
在总结“十必谈”和《成长记录》的基础上,2007年秋,该院开始推行《大学生成长档案》,将辅导员平时与学生谈心所了解到的各类信息记录下来,以反映学生大学阶段的成长与发展历程。
“三联系”形成育人合力
在学生辅导员开展“十必谈”基础上,学院建立和完善了党委成员、中层干部和党员“三联系”制度。即:每名院级领导联系一个系部、一名专业教师、一名贫困生和一间学生宿舍;每名中层干部联系一个班和一间学生宿舍;每名教工党员联系一名党外群众或一名学生。通过定期召集联系单位的代表座谈,定期走访联系的贫困生和学生宿舍并做好记载,倾听学生心声并切实为学生解难、解困、解惑,形成了教育、管理和关爱学生的育人合力。
杨康发是建筑工程系06级学生,青海省民和县人,家里特别贫困,靠政府救济金维持生活,2006年11月其父又因癌症病逝,至今仍拖欠学费。该同学因压力过大,曾出现退学和暂时离开学校的念头,思想波动很大。他的班主任雷良江和辅导员一起找他谈话,鼓励他要向前看,要把压力转变成一种动力,为将来打下良好基础。当院党委书记、院长陈杰峰得知这个情况后,也迅速找到他谈心,帮其分析利害得失,同时捐钱捐物,并帮他联系了勤工助学岗位。谈话后,该同学打消了退学的念头,在学习中进步很大。本报记者 张顺 通讯员 肖新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