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实创业政策就地转化劳动力
曾都变打工大区为创业强区
本报讯 通讯员钟克波报道:曾都区均川镇高皇庙村农民钟如山,近日从楚威车桥公司拿回当月1500元的工资后,高兴地说:“在家门口打工,既能照顾地里活,还能和家人在一起,不比到沿海打工差!” 今年45岁的钟如山,三年前参加了区劳动局开设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学会了焊接技术后,应聘到楚威公司当了一名电焊工。 有50万劳动力的曾都区,曾经是个打工大区,高峰时曾有30万大军“走西口”。然而,在繁荣的打工经济背后,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隐忧: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农村实用新型技术推广等也存在问题。为此,该区直面这些问题和矛盾,通过劳动力高强度就地转化,力促社会和谐稳定。 该区创造条件,通过招引大企业、大财团,尽可能多的为本地务工者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区经济开发区,如今已集聚起纺织、电子、服装、汽车等四个类别20多家企业,年可消化劳动力5万余人。仅澳门成利威制衣公司,就吸引了本地5000人就业。他们月收入都在1000元以上。 该区还出台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鼓动他们成为发展经济的主力军和全民创业的“急先锋”。高城镇农民李金盛,原在沿海一家贸易公司打工。今年3月,他回到家乡成立一家自营出口公司,专门向韩国出口本地的 “金头蜈蚣”,带动了当地50多位老乡养殖蜈蚣,年出口20余万条。 打工族的回流,不仅让他们尝到创业成功的喜悦,还品尝到家庭团聚、亲情绕膝的甜蜜。34岁的柳林镇全力公司职工张平在外打拼7年,回到家乡工作后不仅工资待遇没低多少,而且工作之余每天辅导孩子学习,照顾年迈的母亲。他说,没什么比儿女亲情更重要的了。 据区劳动局负责人介绍,随着全区创业政策的落实和就业环境的优化,昔日大批劳力“走西口”的现象已不复存在,仅今年已有10万人回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