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拨乱反正恢复高考
“七七级”大学生话当年
改革开放30年,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31年。教育领域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也开了改革开放的先河。近日,记者走访几位“老三届”的大学生,共同回忆拨乱反正恢复高考的历史性转变。 招考不再搞推荐 “当年我从《参考消息》上得知恢复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了。”现任《随州日报》编辑的苏功秉回忆道:他1968年毕业于襄阳四中,之后在邮电局工作,当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勇敢地站出来,接受祖国的挑选;在不影响革命工作的前提下,积极报名参加高考”。 谈到报名条件,苏功秉对已故领袖邓小平充满感激之情。当年全国570万人参加高考,只有27万人被录取,20多个人中才会有1个幸运儿。时年28岁的苏功秉最终幸运地考上了武汉大学襄阳分校,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当时有人建议邓小平把过去招生的十六字方针改为“自愿报考,单位同意,统一考试,择优录取”时,邓小平说第二句有点问题,比如考生很好,要报考,队里不同意,或者领导脾气坏些,不同意报考怎么办?所以,后来确定的招生方针中就取消了“单位同意”这一条。 宽限招收“老三届” “而我们老三届的高中学生,特别是1966、1967两届高中毕业生当时已30岁左右,而且很多人都有了家室。对于我们这一批特定年代形成的特殊群体,国家十分珍视,高考破例为大龄青年开了绿灯。1977年的招生文件特别规定: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有成绩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30岁,婚否不限(要注意招收1966、1967两届高中毕业生)。”随州二中退休教师王大敏也是个典型的“老三届”。他1967年高中毕业后回到南郊西湾小学当民办教师,本以为会在农村呆上一辈子的,是高考改变了这位回乡知识青年的人生轨迹。在录取比例中,应届高中毕业生占招生总数的20%-30%,其他生源来自社会,这样一来,十年积压的社会知识青年也有了上大学的机会。 提到当年高考,王大敏回忆,说是复习,其实也没有什么教材,也没有范围,抓到什么复习什么。当年他也幸运考上了武汉大学襄阳分校。“当年我们读大学时,同学的年龄、经历差别很大,出现夫妻同校、两代人同读的现象,很有意思。而且还有一条特殊规定:大龄青年的工龄到一定年限的,可以带工资读书。这条政策,为那些拖家带口的大学生解除了后顾之忧。” 简化政审择优录 文革期间,以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等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审查,曾断送了不少有为青年的读书路。1977年教育部最初起草的恢复高考的招生文件中,对录取的政治条件规定得依然很细。邓小平对此十分不满,根据他的指示,最后招生文件规定:招生实行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政审主要看本人政治思想表现,政治思想表现的主要依据是“政治历史清楚,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革命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 “政审条件的修改,引起全社会强烈反响,在当时被称为招生制度进行重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苏功秉说。政审条件的改变,迅速波及征兵、招工、提干等各个方面,对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恢复高考,绝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事情,它是全面拨乱反正,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一个突破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