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账里账外
——从一个农户的30年看农村巨变
作者:桂运东徐军国
本报记者 桂运东 徐军国 通讯员 石守京 初冬的山村夜晚,格外地静。谢龙洋端坐在书桌前,摊开账本和日记本,记录一天的收支和见闻感悟。 记账写日记,谢龙洋已经坚持了20多年。他搬出厚厚的一摞,8本账本6本日记。有的已经发黄,有的字迹模糊得无法辨认。但从账本上可以看出,他的收支账记得非常细致。大到2006年花10万元帮儿子在随州城区购置住房,小到1984年花5分钱买几粒糖果,都上了账本。 谢龙洋记忆力特好。时间长了,有的账本丢失了,有的记录看不清了,但对每年的大账,他都能说清楚。 今年58岁的谢龙洋家住曾都区新街镇凤凰寨村,当过20多年的村干部,会计、村委会主任、村支书,都干过。1984年至2007年,他一直被聘为湖北省农村基点调查员。 老谢的日记明显分成两个阶段。2000年前,担任村干部忙一些,日记多是记事,有时写在账本上,有时记在工作笔记本上。2000年不再担任村干部了,日记明显地多起来,好多还写成了“自由诗”。 闲暇时光翻翻旧账本,老谢常常“诗兴大发”,来个“旧账配新诗”。 11月16日,面对我们的采访,老谢作诗一首:账本日记沉甸甸,读来感慨万万千,账里账外30年,记录乡村巨变。 翻着账本和日记,老谢记忆的闸门缓缓打开。 1984年:穿得暖来吃得饱 【账本摘录】18亩地收小麦1800公斤,稻谷2500公斤。现金收入1350元。上缴农业税、村集体提留和生活开支共用去1330元,节余20元。 【老谢回忆】重拾这一年的记忆,老谢有些激动。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之前,他们家7口人只有3个劳力,在大集体里干上一年到头,一家人连肚子都吃不饱。早上吃麦拉子或稀饭,中午吃米饭,晚上用菜瓜红薯充饥。“4个孩子经常喊饿,但没有办法。”老谢说,“当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吃饱穿暖。” 1982年秋天,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吹到了这里,谢家分到了18亩责任田。“从那时起,我看到了希望,一家人铆足劲干起来。1983年,有了不错的收成,1984年,温饱问题解决了。”说到这里,老谢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日记点击】回想这一年,老谢说,当年没有写日记,得补上一篇。他脱口道:改革开放真是好,农村土地承包了;一家老小干劲足,穿得暖来吃得饱。 11050年:建起三间红砖房 【账本摘录】农田收入3270元,干部补贴、家庭养殖等收入近千元。建房开支2050元,生活及其它开支1568元。 【老谢回忆】 “从11050年开始,我们家的条件渐渐好起来,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翻着一本蓝皮现金日记账本,老谢有些兴奋:“家里有了节余,首先想到的是改善住房条件。我将祖辈留下来的三间土墙房推倒,规划建农家院落。当年花2000来元,用红砖盖起了前面的三间厅屋。次年又开销了2800元,盖起三间正屋。”老谢回忆道:“这两年,村里有30多户新建了红砖房。村里还通了电,不少农户自己安装了‘自来水’。” 【日记点击】住进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心情格外舒畅。他在日记中写道:推倒土墙建洋房,室内电灯亮堂堂;井水直接到水缸,幸福生活万年长。 1996年:存款突破一万元 【账本摘录】农田收入、打工收入、商店赢利等共计7720元,农田投入、上缴税费、生活及其它开支共计3120元。 【老谢回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随州,“万元户”是农村人奋斗的目标。到1996年,村里已有十几个“万元户”了。回忆起成为“万元户”的那一刻,老谢的自豪感挂上了眉梢。1996年1月17日,老谢家在新街镇信用社的存款超过了1万元。老谢说,1995年以前的收入主要来自农田,添置了摩托车、电视机等高档用品后,所剩不多,存款一直上不来。1995年春天,大女儿到外地打工,二女儿在村头开了小商店,家里养了几头母猪,收入有了突破性的增加。 【日记点击】存款超过1万元的那一天,老谢写打油诗一首:走向市场多挣钱,科学种田人不闲;储蓄存款过万元,日子越过越甘甜。 2005年:种田不再交税费 【账本摘录】农田收入、养殖收入、打工收入及商店赢利共计19682.7元,农田投入、生活及其它支出共计8219元。 【老谢回忆】2005年前,每到6月,都要准备一笔钱,用来缴纳农业税和“三提五统”。打开账本,每笔都一清二楚。2001年至2004年,每年缴纳数额都在1400元左右。2005年,延续2000多年的农业税免征了。“当时别提有多高兴。”回忆至此,老谢很快兴奋起来,他说,“从这年起,账本支出栏里再也没有出现上缴税费的项目了。”老谢家的农具也在这一年换代升级了:收割请收割机,耕种运输有自家的手扶拖拉机。 2006年,粮食直补惠及谢家,当年享受直补款近700元。这一年,老谢从存款里掏出10万元,帮儿子在随州城区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住房。也是在这一年,老谢家门前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 【日记点击】面对翻天覆地的变化,老谢的日记本上增添了新的顺口溜:村村寨寨,打起鼓来敲起锣,感谢党的好政策,农民唱新歌。免了农业税,直补到了家,修了通村水泥路,日子越过越红火。 2008年:买份保险心里安 【账本摘录】农田收入、粮补、商店赢利、保险业务员工资收入等1-10月已有3万多元,农田投入、生活支出及商店投资等已支出1万多元。 【老谢回忆】两个姑娘相继出嫁,儿子在外创业,家里就剩下老两口。平时经营村头的小商店,还代理了保险业务,忙时收种责任田。老谢翻开账本,初略地算了算,今年收入已有3万多元。 有了余钱的老谢增加了保险意识。今年2月,他为自己和儿子儿媳各买了一份养老保险。此前,一家人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老谢平静地说:“村里买养老保险的已有八九十人。现在我们农民老了也可领退休金,病了有合作医疗,生活少了后顾之忧,日子越过越有味。”如今,老谢经常读读书,看看报,日记的数量越来越多,篇幅越来越长。 【日记点击】这一年,老谢的日记内容增添许多写生活乐趣的。有一则写道:闲来书为乐,情趣在其中,二胡来陪伴,心安又自在。 翻罢账本和日记,收起记忆的闸门,老谢出奇地平静了下来。他翻开一页日记说,民以食为本,饮食变化最能反映社会变化,我抄了一则顺口溜,是说饮食变化的。说罢,他大声朗读起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吃什么没什么;八十年代,有什么吃什么;九十年代,想什么吃什么;现在讲究营养搭配,想吃什么挑选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