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扰民喇叭高声叫如何监管成难题
本报讯 记者郑立报道:商店门前安放喇叭,高声播放,使得周围居民和过路行人感到头痛。近期,本报新闻热线不断接到噪音问题的投诉,但如何监管却成难题。 在城区解放路,经常就能听到刺耳的喇叭高呼声“本店因店内装修,原价318元的皮鞋,现价68元。”附近居民介绍,解放路的喇叭声与商店的营业时间同步,吵得周围居民不得安宁,即便隔条马路也吵得心烦,影响了周围人们的正常生活。 记者就此采访了市环保部门。环保部门负责人介绍,根据不同区域,划分了不同的噪声排放标准,作为神农公园属于居民文教区,其昼夜噪声的排放标准分别在55分贝和45分贝以内。但该部门工作人员解释说:“社会生活类噪声不属于他们的管辖范围,应为公安部门管理。”公安部门对此也感到头疼,虽然有相应法规,但他们没有噪声监测设备和手段,没有足够的证据,在处理界定时也有难度。 业内人士呼吁,不管监管是否有难度,但总得管,至少需要干预。同时他们建议,商家应自律,尽量选择幽雅点的音乐,把音量放小、放小,尽量做到不扰民。 相关链接:《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8条规定,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音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音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