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市农业局总农艺师董学斌
田里“站”出来的农艺师
提起随州农业近20年的发展,不能不提到一个人——市农业局总农艺师董学斌。正是他和同事们不懈探索和大力推广,才有了随州吨粮市目标的实现和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我这个人,不管是做学问,还是推广新技术,总喜欢站在田边,在田里下功夫。”11月24日,董学斌说,自己最难忘的还是田边的岁月。 1991年5月,在原农科所的水稻试验田内,过往农民经常看到一个人,顶着烈日,站在水稻田里,不时弯腰看稻叶,在本子上记录。渐渐地,农民发现:这人3天来一次,风雨无阻。 现任市农业局办公室主任的操志翔当时跟随董学斌一起下田记录。“当时一站到田里便是3个小时,要细心观察水稻何时出叶,何时抽穗,不时还要忍受虫子的‘骚扰’,烈日炎炎,上晒下蒸,一天、两天,或许还能忍受,一连坚持好几个月,却不是一般人所能办到的。”回想到此,操志翔一脸痛苦,“这样的日子董学斌坚持了3个多月,我却当了‘逃兵’。” 正是有了扎实的工作,才有水稻栽培测报的准确,才有94水稻吨粮高产栽培、95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新技术等多种新产品的成功研发,才有了麦杂吨粮配套技术建设工程。 农民对高质高效农产品的要求迫切,但要眼见为实。2002年,董学斌租下曾都区北郊新春村王长武的3块面积6亩多的试验田。灌溉、施肥、拔草、除虫……董学斌亲力亲为。新春村的农民发现,田里的小麦长势不一。“这人怎么了,没事种这些稀奇古怪的小麦!”农民纷纷取笑在田间劳作的董学斌。 连续3年,当地农民发现,试验田里两块地的小麦长势尤其好,便向他打听是什么小麦品种。“这是国家级小麦品种郑麦9023和山东农业大学研发的小麦D9401,为了推广这两个品种我栽种了40多个小麦品种。”董学斌微笑着说。 很快,郑麦9023和小麦D9401两种小麦品种在新春村种植率达60%以上。运用实地推广的方式,董学斌先后试验200多个稻麦棉品种,引进推广几十种优质稻麦棉新品种,为农民增加收入1.35亿元。 “董学斌的学术水平远远超过了他的职称。”一位熟悉他的人说。如今,面对我市食用菌种植多用木材现状,为保护现有森林资源,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董学斌,正带领团队向草腐菌生态菌种研究迈进。见习记者 林永俊 感动“三农”展示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