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让编钟走向世界
——曾侯乙编钟国际学术研讨会侧记
作者:董斌
  “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制造的最伟大的乐器之一。我认为,曾侯乙编钟应该有一个很大的纪念碑,不是石头的,而是音乐的纪念碑!”昨日下午,在随州宾馆举行的曾侯乙编钟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荷兰莱顿大学欧洲中国音乐研究基金会的高文厚先生率先发言。
    高文厚说:“这次到随州无论是看电影《凤舞天下》,还是听编钟乐曲演奏,都是编钟与现代乐器在一起合作演奏,古代的乐器有吸引人的不同音色,应当把曾侯乙时代的音乐、音响复活起来,让人听到真正原音的金声玉振。”
    “曾侯乙编钟的发现,在国内外推动了编钟文化的研究、创作、表演和舆论的热潮。把已经消失的古代音乐重现,服务现代的要求,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但要尽量配合,找到平衡。”美国密执安大学乐器博物馆馆长林萃菁在《编钟与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现代解读》一文中说。
    “要加大对曾侯乙编钟的宣传力度,提高曾侯乙编钟的影响力。宣传编钟不是宣传它的大小,编钟是一个乐器,应该宣传它的音乐。”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认为,应当培养一个好的专业编钟演奏乐队,这会对随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个乐队要慢慢培养,使它发育成熟,然后到国内外演出,可以影响中国,影响世界。”他同时认为,“让编钟与编磬、鼓等一起演奏,让观众的注意力回到编钟上”。
    “编钟虽然音域宽广,但把编钟当做钢琴显然是一种误解。”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教授韩宝强说:“编钟不是钢琴,编钟不适合在乐队里演奏,要想听到和谐好听的音乐,就让编钟独奏。”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音乐史学会会长王子初从神秘的曾侯乙古墓、失落地下的音乐殿堂、揭开双音钟之谜等多方面,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曾侯乙编钟发掘过程、音律研究、编钟乐舞等内容,他制作的《曾侯乙编钟》电脑软件引起许多观众的兴趣。
    短短几个小时,来自国内外的9名专家学者展示了自己对曾侯乙编钟的不同研究成果,表达出同一个声音:发掘编钟文化,让编钟走向世界。本报记者 董 斌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让编钟走向世界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