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热水哪里来
——我市部分乡村小学洗漱用水“断流”的思考
作者:邱学锋曹平平
时下已入深冬,天寒地冻。本报近日接到曾都区南部某镇一乡村小学学生家长反映,因为学校暂停供应学生洗漱用的热水,他只得每天在家里烧热水,然后用保温水瓶送到学校给五年级的女儿洗漱。但有些学生由于家庭住址较远,住宿在校无热水可用。 难为“无源”热水 据该镇中心学校负责人调查反馈表明,这位家长反映的情况属实,已责令该校迅速恢复热水供应,并进行了两次突击检查,确认该校244名寄宿生已经再次用上热水。12月23日,记者前往该小学随意采访了几名小学生也得到了证实。五年级的杨伟乙告诉我们说:他们每天早上起床后就拿着脸盆在食堂门口排队,老师们将一瓢瓢热气腾腾的水舀进学生的脸盆。一个女生也插嘴道:晚上睡觉前也是这样“领水”的。 我们在该校食堂看到,蒸饭的大锅后面还有满满一大锅清水。学校负责人说,借着蒸饭的余火烧水要比专门烧水省柴多了。即便如此,按当地0.24元/公斤的木柴做燃料为师生烧水,一年费用就是5000元左右,如果用煤或电烧水就更贵了。前段时间为了改善学生伙食,学校增加了养猪数量,加上那时候天气不太凉,所以忽视了洗漱用的热水供应。 “断流”并非个例 据教育部门介绍,在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新机制下,目前农村寄宿制小学只能向学生收取住宿费和伙食费,不得另外收取任何费用。公用经费中也没有用于烧热水的项目,但学校如果向学生收取热水费又属违规。今年秋季开学后个别学校存在收取热水费现象反映到了教育部门,已被责令及时退还。 因此,该镇中心学校有统一规定,学校应免费向住读生供应开水和洗漱用的热水。而实际情况是,该镇约有半数的乡村小学是将有限的勤工俭学收入结余用于烧热水,另外还有半数几乎没有勤工俭学收入的只好违规挤占公用经费。如此两难情境,自然催生了部分乡村小学热水“断流”现象。 据了解,目前在我市热水“断流”的情况并非个别现象,只不过近期寒潮来临,这一矛盾更显突出。前不久,教育部门一位领导在广水检查工作时,走进某村小学生寝室,闻到一股刺鼻汗臭味。原来因为没有洗漱用的热水,学生们一个星期都没有洗脚了!有些学校明确表示,只能保证低年级,但暂不能保证高年级学生洗漱用上热水。据说在其他省市,类似情况也较为普遍,甚至更加严重。 “缺口”不容忽视 一位乡村小学校长还无奈地说,现在的村小低年级也是住读生,许多一二年级的伢连衣服都穿不好,晚上睡觉必须要有生活老师照料。但目前又没有编制,仅人员工资一年的缺口就数以万元,再加上烧开水的 燃料费和人工费,更是给学校紧张的财政“雪上加霜”。以记者调查的曾都区南部某镇为例,仅乡村小学的烧热水柴禾费用和雇请生活老师(保育员)、勤杂工的费用一年缺口就高达14万,勤工俭学收入无力相抵时,甚至挤占本已捉襟见肘的公用经费。其后果是减少了办公、维修等必要的经费开支。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必然影响乡村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勿庸置疑,我国近年实行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新机制,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乡村小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书本费,贫困寄宿生还享受了免住宿费、补贴生活费。而且基本上解决了“就餐难”、“如厕难”“饮水难”等难题,实现了学生在校免费饮水。目前在部分学校、主要是在乡村小学出现的冬季“用热水难”问题,以及超编人员的工资待遇等,似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并尽快采取必要的措施和对策,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党和国家的惠民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也期望有识之士出谋献策,帮助广大乡村小学尽快走出“用热水难”的困境。记者 邱学锋 曹平平 通讯员 刘海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