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里边品年味
中国人过年是大事儿。过年过年,重在一个“过”字,讲究的是过程。 腊月一到,年的味道便逐渐浓厚起来。按老传统,“年”从腊八开始,正月十五才算完,整整一个半月都是过年。老辈儿传下的歌谣云:“老太太你别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廿三;廿三,开灶天;廿四,扫尘日;廿五,推糜黍;廿六,杀年猪;廿七,宰年鸡;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去磕头。” 腊月初八这一天,人们都要吃一顿别具风味的腊八粥。所谓腊八粥,就是以糯米和赤豆、红枣、桂圆、莲子、花生等杂粮干果熬成的粥。据说,腊八粥包含的这些成分是顺应农民预祝来年五谷丰登之意。 腊月廿三,旧时风俗各家在这天要送灶神上天,是夜也称“小年夜”。 腊月廿四是扫尘日,也就是打扫卫生,把积了一年的陈灰蛛网打扫干净。 腊月廿五六,要把过年期间全家人吃的、穿的,走亲戚用的礼物等准备好,做豆腐、蒸馒头、做年糕、拌饺子馅、杀鸡炖肉……腊月廿七至廿九,贴窗花、挂年画、贴春联。大年三十除夕夜,家家户户吃饺子。吃过年夜饭,熬夜守岁。新年的钟声敲响的那一瞬间,烟花灿烂、鞭炮齐响、普天同庆、万民同乐。 大年初一,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开门大吉,先放爆竹。爆竹声后,吃过早饭,大家都穿上最漂亮的衣裳,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共祝新年大吉大利。 进入正月,年味逐渐变淡。到了正月十五,威风锣鼓、秧歌旱船、台阁花灯……再一次把年的气氛推向红火的高潮。过完年了,大家开始拾掇心情,调节状态,准备投入新一年的工作和学习中。 细数中国年的种种习俗,确乎是繁琐的。然而,正是这些浩浩荡荡接近月半的老讲究,让咱们老百姓的日子,有了郑重的仪式感,有了咂摸味儿。这种融化在节日里的仪式,承载了几千年的文化内涵,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