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文化在变革
刘永国
春节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历经几千年沉淀的民族文化。春节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的传承与创新。 春节最早的习俗,缘于庆祝丰收、祈祷新年的年成,大约是自“吃”开始的。 先民们为自我犒赏一年的辛勤劳作,祈盼新一年的风调雨顺,一家人甚至一个族群聚在一起“好好地吃一顿”,团年的中心话题大抵也是与农事相关的今与往。 团年之后守岁,岁至次年首日的黎明——大约东方隐隐发亮时,家长要带领家人面向东方烧香礼拜,谓之“出东方”,实际为迎太阳神。此项风俗在随州大有意味。随州是炎帝神农诞生之地,炎帝神农“主太阳”。“出东方”既是对农耕文明始祖炎帝神农的礼拜,也是“农人”们对太阳的尊崇、景仰。 尊崇太阳,为的是阳光充沛、雨水充足、五谷丰登,用意还是为了解决一个“吃”字。 旧时的春节文化以“吃”为中心内容,似乎俗了些,但我们大可不必去责难古人,“食色,性也”。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古人们能弄得个人人吃饱饭,已是很高的理想境界了。事实上,直到五星红旗升起来之前,从智人说起,祖先们奋斗了几千上万年,也没能解决人人吃饱饭的问题。 现在不同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执政5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落后的、沉闷的农业社会已进入工业社会、信息时代,工业的比重早已大于农业、城镇人口急速增加、农村的现代化气息与年俱增。这些变化,给春节文化的创新奠定了经济与社会的基础;这些变化,也给春节文化提出了创新的要求。 农业社会重视的是“吃”,“肚子”问题当先;工业社会仍要关注“吃”,但应该是“脑袋”问题当先了。 常听到有人说:“现在365天,天天在过春节。”这说的是365天都吃的不错、穿的光鲜,这其实是农业社会春节文化的价值评判。 天天在过春节,为什么还对春节这个传统节日有一种期盼、有一种激情?这是希望春节能带来比“吃的不错、穿的光鲜”更“高级”一些的东西,譬如央视春晚“年年办、年年盼”,尽管多有批评,但仍全民期盼。少了这餐文化年夜饭,批评会更多。 春节文化的变革,几千年来,一直在进行着。春联始自五代时节,鞭炮应是火药发明之后,春节文化晚会是当代社会进步的产物,电信拜年、酒店年饭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年俗变革。 工业社会、信息时代,人们需要了解、沟通,需要聚会、交流,需要娱乐、休闲,需要逛逛书店、翻翻报纸。一句话,人们在吃饱“肚子”之后,需要充实“脑子”,调剂情绪,交流情感;还需要摒弃一些具有迷信色彩、赌博色彩的东西。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追求也在不断丰富、进步。适逢牛年春节,有志者不妨多做一些革新与丰富春节文化的事情,推进春节文化的变革,让春节文化为社会的进步多做积极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