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漫谈麻风病(之二)
临床表现与诊断
  麻风菌进入人体后生长繁殖的世代周期较长,约是结核菌的13-15倍。平均经过2-5年的潜伏期方可发病,而短的为3个月,少数可长达10年以上。发病一开始往往没有什么全身症状,局部皮肤上可只有蚁走或灼热等异样感觉。然后,绝大多数患者可出现一块或多块不同形态的皮肤损害(如红白斑疹、丘疹、斑块、结节等),以及周围浅神经(主要是尺神经、腓总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等)损害(如神经粗大,疼痛、压痛,感觉障碍,肌肉萎缩、无力及瘫痪)。如能早期发现和治疗,就不会有永久性损害。反之,则因为神经损害可能导致无痛性损伤和烫伤,引起溃疡和感染;或者指、趾屈曲,严重者造成骨缺损甚至手、足的缺失;有的还会引起眉脱、面瘫,甚至损及视力,导致失明。晚期病人内脏等处还可发生病变。
    麻风病临床表现的特点是:皮损处或四肢远端有不同程度的冷热觉、痛觉或浅触觉的障碍(感觉迟钝或丧失),一般无痒感,但局部常有出汗减少或闭汗;有的伴有周围浅神经的粗大;部分病人皮肤涂片可查到麻风菌。
    由于麻风的早期症状往往很轻微,常不易为患者所觉察。同时,由于个体差异可表现为多种不同的症征,会给及早诊断带来些困难。除临床检查外,皮肤切刮法涂片查菌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有助于诊断的确定。目前在现场工作中为治疗目的,通常将麻风病人分为两类:⑴少菌型:皮损数在五块以下及、仅一条神经损伤,且皮肤涂片查菌阴性者;⑵多菌型:凡皮损数超过五块,或有二条以上神经损伤,或皮肤涂片查菌阳性者。发现有麻风疑似症征者,应及早主动到医院(如皮肤科)或皮肤病防治所、防疫站等专业防治机构就诊,家人及亲友亦应敦促其及时寻求医学帮助。麻风病诊断越早,越易治好且不留任何痕迹。贻误时久不仅会扩大传染,且使病情加重,增加治疗难度。虽不致死,但会留有畸残等后遗症,造成病人不必要的痛苦和社会问题。讳疾忌医只能危害自己、又误他人。发现麻风病后,病人及早接受多种药物联合疗法,可以治愈麻风病,并防止和减少残疾发生。服用联合化疗药物后几天内可杀灭患者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菌,使其失去传染性。所以患者可以在家服药治疗,早已无必要象过去那样隔离治疗,还可以边治疗、边工作、边学习。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麻风病联合化疗方案,少菌型病人经半年疗程的氨苯砜和利福平两种药物治疗,多菌型病人经2年疗程的氨苯砜、利福平和氯苯吩嗪三种药物治疗,即可获得治愈。经治愈后患者的复发率一般仅为0.1‰左右,复发者再予联合化疗治疗仍可治愈。病人应遵照医嘱,按时规则、足量的服药治疗。
  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漫谈麻风病(之二)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4 版:健康专版】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