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帮助他人,快乐而充实

  阅读提示:●我突然想到,我们随州何不也组织这样一支队伍,虽然不能帮人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能够尽力做一些好事也挺不错的。
  ●看望老人孩子、义务献血、义务上街宣传政策等,虽然都是小事,对于大家来说却是做了实事,有意义。●不过,我相信这些问题最终都会解决,我们义工的力量将更壮大,能帮助更多的人!
    (对于方克魁,记者是熟悉又陌生的。熟悉的是,记者在媒体看过他的相关报道,知道他是一名义工,而且是随州义工队伍的组织者;陌生的是,记者从未见过他本人。2月2日,记者邀约方克魁,请他讲述了自己及义工这支队伍的故事。)
  网上发动 成立义工队伍
    2004年,我是一家网站的论坛中的一员,喜欢到论坛上发表一些言论,得到大家的信任和支持,成了一名版主。我将我所管理的版面打理得很好,也因此认识了不少志趣相投的网友。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说是安居镇一个小女孩得了重病,家里很穷困,需要帮助。我便以版主的身份,发了一个寻访良医良药的帖子,许多热心的网友都回了帖,还提出看望一下这个小女孩。于是,我便和几个身在随州的网友商量了下,带着一些东西找到了这个小女孩的家。
    看到这个小女孩,我的心里很难受。因病痛的折磨,孩子已瘦成皮包骨,失去天真的笑容,呆坐着,看着我们。回来后,同行的一名网友将他拍的一些照片发到了网上,并配了一些说明。这些照片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网友们纷纷与我联系,要捐些钱给这个孩子。网友们都不是富裕的人,但大家都毫不犹豫地捐钱了,你五十,我一百,一共凑了一千多块钱。我深知,这点钱对于治疗孩子的病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可这是大家的一片爱心。后来,这个小女孩被确诊为鼻癌,病情慢慢恶化。面对这种情况,我却无能为力,那种滋味真的不好受。
    那时,我正在关注深圳义工的相关新闻,知道深圳义工组织很成功,做了许多好事,帮了许多人,深得深圳市民的信任。我突然想到,我们随州何不也组织这样一支队伍,虽然不能帮人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能够尽力做一些好事也挺不错的,何况有一支队伍能把帮扶的力量集中起来、固定下来,总比一个人干、一个人想强得多。
    说干就干,我参照深圳义工的做法,拟写了关于组建随州义工队伍的建议,写了组建的意义、宗旨等。那时候,我自己已建立了“随州论坛”,并发展了不少会员,有许多会员是从原来我所在的那个论坛过来的。我将帖子发表在论坛上,很快,得到大家的响应。2007年2月,随州网友聚会,我趁着机会将网上的报名付诸实践,当时参加聚会的30多人都参加了义工,有外地打工回来的,有求学的……考虑到我们这些人都是资金有限的,用钱来帮扶人并非强项,于是,我们决定在实质性的行动上下功夫。
  组织活动,行动关怀他人
    第一次我组织的活动是到曾都区特殊教育学校看望孩子。有这个想法,源于一名义工的提议,他觉得那些孩子与外界缺少交流,需要大家的关怀。我和几名管理人员商量后,联系好了学校的有关人员,定下了活动日程,准备了一些玩具、食品。一个周末,我们20多名义工走进了特殊教育学校。刚开始,孩子们都不愿意与我们接触,一旁的老师用手势帮我们与孩子们交谈。我们拿出玩具,耐心地教他们玩。慢慢地,这些孩子接受了我们,脸上也有了笑容。当我们离开的时候,孩子们还依依不舍。后来,我们基本每个月到这里来一次。得知有的孩子想吃肯德基,我们的队员就买了肯德基带过去;知道这个孩子喜欢画画,队员们就买了画笔画纸送给她……那些孩子与我们熟悉了以后,就表现出了活泼聪慧的一面,原来外界的关怀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
    去年临近过年时,我从报纸上看到一些留守儿童的报道,觉得应该去看看孩子们。我提出建议后,不少人表示赞成。那次,我们冒着大雪来到一乡镇的小学,那里不少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都没有回来。我们一对一地与他们交流。当时,我接触的那个小男孩性格很内向,跟他说话他都不理人。我一句一句地问“谁在照顾你?爸爸妈妈什么时候能回来……”孩子的眼泪突然流了出来,我只得抱着他,安慰他。那次,那个孩子对我讲了他的许多心里话,也让我感觉到留守孩子们强烈的想与父母在一起的渴望。
    除了关注孩子,我们义工还经常看望孤寡老人,固定地去那些孤寡老人的家,与他们聊天。今年过小年,我们来到一家私人养老院,为老人们包饺子,有几名义工还是学生,在家里从来没有洗过菜的,在那里却挽起袖子抢着干。那种热情和爱心很能感染人。
    算起来,我们平均两个星期就要开展一次活动,看望老人孩子、义务献血、义务上街宣传政策等,虽然都是小事,对于大家来说却是做了实事,有意义。
  伸出援手,资助贫困学生
    从义工队伍成立以来,我们这个队伍固定资助了3个贫困孩子。有个孩子是天河口的。当时,我在网上看到了那个孩子的老师发的帖子,说那个孩子的成绩挺好,其母本来就有病在身,她的父亲又病倒了,孩子没办法,只得在家喂猪、做饭、照顾父母。我注意到后,到那个地方实地查看,了解到这的确是个真事,又感觉到孩子成绩好,应该给她学习的机会。于是,我和队员们商量,大家都同意帮助那个孩子。大概捐了将近4000元钱,我和另外几名队员一起给孩子送了过去,孩子的老师也跟我们一起去了。孩子的父母反对她上学,说钱用完了也上不成的,我们说是长期资助,孩子的父母才答应。可惜的是,不知道那个孩子是不是压力太大了还是什么其他的原因,落下的成绩怎么都赶不上去,慢慢地她都不想读了。我们想把她送到技校读书,她也不愿意。对此,我只有表示遗憾。
    另外两个孩子我们资助到现在,他们的成绩不错,没让我们失望,我们乐意资助下去。除了整个队伍资助贫困学生外,我们当中的一些队员自己也资助了一些孩子,他们说要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孩子们。
  有个希望,帮助更多的人
    2007年下半年,我们义工队伍发展到200多人,这说明很多人都有一份爱心,想做一些好事。目前,相对固定的义工已达310名,也有本地的一些企业给予一定扶持。
    让我最值得高兴的是,我们义工组织被人们所熟悉,一些需要帮助的人会求助于义工组织。能够帮助的,我们都帮助了,但是那些需要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救助贫困病人的,我们实在是无能为力,只有在网上发起号召,希望引起更多的注意,仅此而已。另外,我觉得我们义工组织还没有主管部门,没有正式的发票,这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们的帮扶行动。一次,广东的一家企业捐了2000元钱给义工组织,需要专用发票。但是,我们没有专门的发票,只得将钱退了回去。因为没有专用的捐助账户,我们只得在网上公布谁捐了钱,钱又给了谁,有些麻烦。
    不过,我相信这些问题最终都会解决,我们义工的力量将更壮大,能帮助更多的人!
  ■讲述人:方克魁■年龄:42岁■职业:工程师■采访人:本报记者 许静■采访地点:讲述者单位办公室
  情景创意 图文无关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帮助他人,快乐而充实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7 版:百味人生】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