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打工归来办牛场
  有志不在年高。
    初识马俊,只见他戴着眼镜,一脸的书生气。
    没有想到,这位年仅32岁的小伙子经过十年打拼,已经拥有了百万资金。
    没有想到,他有着过人的胆识和强烈的创业精神。2008年4月,他和别人联合投资200多万元在老家随州经济开发区淅河镇办了个养牛场。
    昨日,记者来到他位于淅河镇人民桥村的养牛场。只见场门前挂着“随州 源牧业有限公司能繁良种肉牛推广基地”的牌子。马俊说,养牛场占地约10亩,目前建有两排牛舍,一排是母牛舍,一排是肉牛舍。存栏的母牛有20多头,肉牛有30多头。走进牛舍,只见那些肉牛有黄色的有白色的,一个个膘肥体壮,吃饱了懒洋洋地躺在草地上歇息着。
    马俊22岁外出到广东打工,在塑料行业工作。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马俊带着百万资产毅然回到家乡创业。他与三名好友联合投资200多万元创办了这个养牛场。他说,他回到家乡后,通过市场调查,发现牛肉价格高,市场前景很大,加上本地资源丰富,便决定养牛。
    马俊说,他养牛和别人最大的不同是,喂牛不用饲料,全部用稻草、花生、玉米、红薯等农作物秸秆,是纯生态性的牛肉。
    马俊的肉牛是从法国引进的“利木赞”品种,这种牛生长快、出肉率高、肉质鲜嫩,目前市场价不算高。马俊说:“截至目前,我已经卖了50多头肉牛,卖了25万多元,但因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价格有所下跌,基本上算保本,没赚到什么钱。”他说,今年准备扩大养殖规模,使出栏率达到200头。肉牛生长周期3个月可以出栏,一年可以循环4次,一头肉牛可以赚500-600元。加上母牛生的小牛,预计纯收入可以达到20万元。
    马俊的养牛场带动效应开始显现:目前他从当地请了6名农民照看养牛场,月工资800元。由于采用农作物秸秆喂牛,以前当地农民不值钱的稻草、花生、红薯藤等都成了“香饽饽”,并以2角多钱一斤的价格卖给了养牛场,而牛粪也被当地大棚蔬菜种植户争抢。马俊说,下一步他想探索建立“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把肉牛免费送给农民喂养,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并回收支付给农民喂养费,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本报记者 董斌 通讯员张柱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打工归来办牛场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