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传好“接力棒”
——中小学部分教材循环使用带来的新课题
作者:马培春
今春开学,我市中小学生领到的部分教材不再是全新的,而是“师兄师姐”们用过并传递下来的旧书。 原来,上学期放假前,教育部门下发了2009年春季部分教材实行循环使用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学校做好教材的回收、保管和消毒工作,像“接力棒”一样传下去。但怎样用好教材“接力棒”,又成了摆在广大中小学师生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课本成了公共资源 据说在国外,中小学教材实行的是无偿借用制度,一本教材可以连续多年被不同的学生使用。中小学教材的循环使用在美国、英国、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早已是一种常规做法,我国的一些省市也在几年前开始推行。 据悉,今春循环使用的教材包括:小学《科学》、《音乐》、《美术》(或艺术)、《信息技术》,初中《音乐》、《美术》(或《艺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国家财政每年均按循环使用教材总额的一定比例予以补助。教材循环使用,意味着循环教材属于国家财产,是学校的公共资源,不再由学生个人享有,这也对学生爱护书籍提出了更高要求。 循环使用有喜有忧 采访中,很多学校认为,教材循环使用,是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对学生也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曾都区岁丰学校副校长姚行明说:这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爱护书籍、节约资源的好习惯,增强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但教材循环使用推行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主要集中在收集起来的教材质量和教材传递过程中的保管上。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缺页等破损现象,这样势必会影响下一年级学生的使用。尤其是从低年级学生那里收集起来的教材,掉角、缺页、乱写乱画现象严重。一些“重度损伤”的教材,学生不愿意要。另外,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有家长担心教材被多人翻阅后,会带有病菌而不卫生。教学中需要学生在教材上做笔记或进行课后练习,不圈不画就失去了练习的意义。 推广循环尚需时日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也想了不少办法。大洪山风景名胜区中心学校给每本教材办了张“身份证”,贴在课本封面上,由使用的学生在上面记载课本的破损情况,并签下自己的名字,用这一方法有效地提醒和督促学生爱惜课本。岁丰学校则在假期里采用喷消毒液、火熏等方式,对收集起来的教材仔细消毒。 有教育界人士认为,教材循环使用的推行,需要教师和学生长期形成的教学和学习习惯有一个彻底的改变。巨大的考试升学压力,使大多数教师、家长和学生把教材视为“经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赖教材,把教材作为向学生传播知识的主要工具,习惯于让学生精读教材内容,并在上面画段落、圈重点、做记号;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也养成了经常在书本上做笔记的习惯。年长日久养成的习惯,要彻底改变,也需要一个过程。 从目前来看,教材循环使用难度虽然不小,但假以时日,经过各个方面的努力,教材的循环使用定会推广开来,由副科向主科延伸,由义务教育阶段向非义务教育阶段发展。 本报记者马培春 通讯员 孛涛 韩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