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建构有效课堂教学”之我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回顾过去,课堂教学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但仔细思考起来,似乎还缺少了一些东西。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课堂教学“牵引”多,正确“引导”少。
    今天,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得出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样的启发教学能起到正确引导学生的作用吗?
    二是课堂教学缺少教师精心设计和教学反思。
    一些教师没有做到超越教材,缺乏教学之后的反思,很少做到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
    三是课堂教学缺少智慧的生成。
    今天,一些教师依然担任着“搬运工”的角色,也就是教师基本上是把教科书、教参上的内容“搬”到课堂。在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中,教师很难有什么创造性,学生的创造力也同时被扼杀了。
    四是课堂教学缺少对生命的关照。
    课堂中,不少教师还是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并没有真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有效的?笔者认为,当今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解构,重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现实的课堂中,许多老师为了体现教学向生活的回归,往往致力于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却没有意识到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其次,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彰显教师的主体性。
    新课程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并不排除教师的主体性。因为课堂教学同样也是教师的生活,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充满智慧、激情、潜能和创造力。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如何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上,体现在和学生的教学交往中怎样发挥引导的作用,更体现在对自我的认同和反思上。
    第三,有效的课堂教学应促进师生智慧的生成。
    评价一节课质量的高低,关键应看教师怎样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怎样在师生的教学交往、情感交流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动机。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创造出智慧的课堂、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也才能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
    第四,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师生身心的成长。
    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现在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因此必须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
  
    熊 凯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建构有效课堂教学”之我见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教育在线】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