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心”祭祖
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对先辈故人怀念之情的集中表达。然而因为祭祖 “烧纸”“放炮”,每年清明前后也成为山火多发的时段。 纸无火不燃、炮无药不响。每逢清明,山边竖着的“严禁火种进山”的警示牌被直接忽视。因为祭拜的是自家的祖先,烧掉的是别家的山林,所以烧了也不心疼。若因祭祖不慎失火,有人会用树枝桠拍打拍打,有人却扬长而去,根本不管这些“野火”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记得三年前的清明节,我随本家幺叔回老家坟园烧纸,由于风大草干,纸没烧燃,倒把灌木烧着了。幺叔和我挥舞松枝拼命扑打了近半小时。结束“战斗”,我上气不接下气地对幺叔说:“祭祖烧纸该改一改了,在坟前献花、叩头,‘意思’到了就行,既省事又安全。”幺叔说我“痴人说梦”,人们都兴“烧”纸,你不想“烧”也得“烧”,这叫“随大流”。但我还是想在来年的清明节里尝试一下 “免烧法”祭祖。 近三年倒是“从简”了,为了扑灭别人祭祖引燃的山火,自己却连尝试“免烧祭祖”的机会都没有,眼巴巴看着一年又一年的清明节过去。看来,我只能用“心”祭祖了。 事实上,尽管我有好几个清明节都未能回老家祭祖,可我的心却多次回去过: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等长者的养育之恩和慈蔼祥和的面容,经常在我脑海里“过电影”,一遍又一遍,直到心头和眼眶发热…… 亲情不能忘,事业不可误,自古忠孝难两全,想必用“心”祭祖者大有人在。镇守边关的兵哥、武装待命的消防员、“赶任务”的产业工人、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为人作嫁衣的编辑记者…… 真的孝子,应当表现在“久病床前”,出现在父母需要之时,多给父母一些关心和照顾,使之晚年幸福、快乐,哪怕只奉上“哄”得老人们开心的“甜言蜜语”。活着不尽孝,死后纸烧得再多,“受用者”也不可能真的得到什么,充其量也不过是某种寄托而已。其实,寄托哀思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只有烧纸。有朝一日大家都改变了观念,扬弃土葬,选择树葬、海葬等殡葬方式,人死了不必非入土,祭祖者不用烧纸放炮,我相信“九泉之下”的先祖定能体谅孝子之心,相信他们是不会与后人争资源、争地盘的,更不情愿为了“得到”几张冥币,给子孙们酿灾造祸。 王合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