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州皮影依然“活”着
——走近我市最后一个皮影戏班
作者:陈晓林实习生叶青青
浑厚的唱腔,雪白的幕布。激越的锣鼓声中,皮影艺人一边唱一边舞弄着几根细细的竹棍,小小的皮影人儿蹦蹦跳跳…… 3月下旬的一天,曾都区万店镇小居民戢沅江十岁生日当晚,乡亲们欣赏到“皮影戏”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民间艺术。 这次皮影戏的表演者是我市最后的一个皮影戏班。他们是:掌签手严开友、梆鼓手余世云、唢呐手蒋新远。 第六代传人 “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摆动百万兵”,这是很多人对皮影戏的评价。据《随州文化志》记载,随州皮影,以雕绘、唱腔分为北、南两路。北路皮影,由枣阳和河南桐柏等地传入,其特点是“人子”较大,一人掌签,三人打锣鼓家什,接腔带吹喇叭;南路皮影,由孝感、云梦等地传入,“人子”较小,一人掌签,一人打锣鼓家什。上世纪60年代,当时的随县还有戏班五六台,“文革”期间,旧皮影“人子”多遭焚毁。到80年代,濒临失传。 严开友皮影戏班属于“北路皮影”。戏班里的三个人都是万店镇人,严开友(现已迁居随州城区)、蒋新远是小河沟村人,余世云是淮东村人。据严开友介绍,这个戏班的师承传接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老祖师是河南驻马店高师傅。高师傅传万店兴隆村李师傅,下传汪洋人、再传何绍才、王明洋。1972年,严开友拜师于王明洋,成为了该皮影戏班的第六代传人。 皮影戏依然“活”着 老严皮影戏班子的成员们,平常在家操持农活,有人请戏时外出表演。活动范围主要在曾都北部、中部和广水市西北部。尤其在曾都北部的万店、高城等镇有一批捧客。 万店镇居民戢祥兵家就多次请过老严皮影戏班子。戢祥兵的妻子刘金玉告诉记者,孩子戢沅江做“三朝”的时候,也请来了皮影班子。皮影戏一开演,“人子”动起来,严师傅唱起来,锣鼓家什响起来,热热闹闹。邻里乡亲、亲戚朋友凑在一起,高高兴兴,喜庆吉祥,而且花钱不多,比放电影还有人气。 唢呐手蒋新远说,过去有个迷信说法:皮影的“人子”,都是“上神”,主家花几百块钱一下子请来几十个“神仙”进门,添喜气除秽气,能保佑孩子健康成才,老人长寿。所以,主家请皮影班子主要是为孩子做三朝、过十岁,年轻人结婚、老人做寿等等;近几年,有的店家开业庆典也请皮影,图的也是个吉利和热闹。 严开友说,他们每个月有五六场演出,每人几百块钱的收入,基本可以维持。就这样,老严皮影戏班顽强地“活着”。 还能走多远 毋庸置疑,皮影戏是我市民间文艺的一朵奇葩。但皮影戏作为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像大多数传统民间艺术一样,在丰富多彩的现代文艺形式冲击下,其生存空间也越来越狭窄。而且,戏班后继无人的问题也很突出。54岁的老严每唱一场戏下来,就是一身汗水,但没有人来接个手,因为赚钱少,难招徒弟。 为了使皮影戏能够继续“活”下去,精明的老严为此作过不少努力:近年来,戏班在表演《隋唐英雄传》、《薛仁贵征东》、《响马传》、《七剑十三侠》等传统剧目的同时,结合当前生活实际,创编了《中央政策好》、《劝君戒赌》、《老来难》、《如今社会怪事多》等顺口溜,扬善贬恶,配合着皮影戏演出,吸引来不少年轻人。 在老严的戏班里,记者看到了他们的宝贝——30件牛皮做的老“人子”,人物造型,雕刻工艺都属上乘。老严说,这些“人子”是师傅一代代传下来的,有位搞文物收藏的看过之后曾想出高价收买,被坚决谢绝。后来,这位先生透露,老“人子”是清朝中期的东西,有近300年历史了。 4月2日,老严花1万元从河南买回了25个牛皮新“人子”,这是戏班百余年来首次添置“人子”。目前,戏班的新、老“人子”有近60个,可以演一场大戏了。皮影戏班计划近期在神农公园为市民们演一场,到城市里露露脸。 一名文化管理工作者认为,如果没有政府或社会组织扶持,皮影戏班的消失或许无法避免。2007年,万店镇曾将皮影戏上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种种原因,未能通过。如今,再次申报工作已经启动。 本报记者 陈晓林 实习生 叶青青 通讯员 杨柳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