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棚蔬菜富村民
——淅河镇蔬菜基地见闻
作者:许享红见习记者张清
数百个蔬菜温棚,分布在316国道边。走进一个温棚,热气扑面而来,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绿油油一片。61岁的菜农涂兆祥正在棚里给黄瓜施农家肥。 4月7日,在随州经济开发区淅河镇东门口居委会,目睹了蔬菜基地温棚里的精耕细作。 涂兆祥说:黄瓜是年初种下的,下个月就该上市了,预计每公斤能卖到4块钱左右。 涂老汉种有1.7亩田,20年来一直种植温棚蔬菜,他说:“家里收入主要靠蔬菜,每年可收2万多元。” 淅河镇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镇,温棚蔬菜远近闻名。据该镇党委副书记李清国介绍,全镇种植温棚蔬菜1.2万亩,涉及云龙、金屯等8个村4000多户,全镇每年蔬菜销售近6000万元。 “一个200平方米的温棚,种得好一季可收入5000元。”菜农徐民生喜形于色,他从事大棚蔬菜种植有10多年了,他的2亩多温棚蔬菜,每年收入近4万元。 在淅河镇,蔬菜温棚随处可见,东门口居委会有蔬菜温棚400多亩,年产销蔬菜600多万元,蔬菜种植是该村农民创收的主渠道。 为帮助菜农增收,淅河镇不仅对菜农给予资金技术支持,还成立了蔬菜瓜果种植协会,大力发展蔬菜经纪人,形成了统一的销售网络,目前该镇蔬菜经纪人有100多人,徐民生不仅菜种得好,还是优秀的蔬菜经纪人,他每年销售蔬菜500万公斤。 “武汉、长沙等各地商户,一个电话连通销售渠道。”徐民生说,“每逢蔬菜采摘季节,全国各地的购菜车辆停满路边,丰收场景非常壮观。” 但淅河镇蔬菜产业化也有烦恼——缺品牌,李国清说,镇政府打算用2年时间建成1000亩的节水示范大棚,在全镇推广,创建产地品牌,巩固公司+农户模式,让淅河蔬菜进入大中城市的大型超市。 本报记者许享红 见习记者张清 通讯员 向以涛 王明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