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农是一面文化旗帜
——一谈首届世界华人炎帝神农故里寻根节
我们是炎黄子孙。 仰望星空,追远思源。许许多多的炎黄子孙,无论在地球的哪一个区位,常常会发问:我们的源头在哪里? 人类进化史告诉我们:有了语言,能够创造性劳动的中国智人,是我们的先祖。 社会文化学则进一步告诉我们,在那一群智人里面,先后有两个杰出的代表。他们一个叫做炎帝神农,一个叫做黄帝轩辕。 “起于烈山”(古今多数学者认为“烈山”即今随州“厉山”)的炎帝神农,杰出之处在于,他善于观察思考,勤于发明创造。春秋和两汉时代的一大批史籍,记载了炎黄神农超人的“政绩”和贡献:他制耒耜,植五谷,教民耕种;他善用火,善驯牛,首倡畜牧与农耕;他慰民苦,疗民疾,“日尝七十毒”;他发展生产,以物易物,首倡“日中为市”…… 从后世人的著述和传说对炎帝神农所作的描述看,炎帝神农处于渔猎社会的晚期,当时生产力低下,生存环境恶劣,洪荒和蒙昧中的先民们,在饥饿、寒暑、疾病中左冲右突。“耒耜”的出现,意味着农耕的诞生;牛和猪的驯养,意味着居住的基本稳定和“家”的概念开始萌芽;尝百草、探医药,意味着先民们开始了生存质量的探索;以物易物,日中为市,虽然是连货币都不存在的交换,但却反映了先民们相互之间的互通有无。所有这些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又是一个时代的兴起,那就是原始农业文明替代了物质匮乏、生产力低下的渔猎时代。 从无到有,从孕育到萌芽,从荒蛮到原始开发,从蒙昧到一点又一点的智慧,发明、开拓、创造,炎帝神农所做的,正是先民们所企盼的,也正是那个时代所需要的。炎帝神农的这些创世性的实践活动,创造出了五谷、牛豕、原始医药等这些先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创造性地推动了原始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炎帝神农是一个人,一个伟人;也可能是一群人,甚至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凝聚力的部落。中华文明史五千年,从稻作农业发端到如今八千年。悠悠文明史,上下数千年。在中华文明发展与演进的历史大系中,炎帝神农是一棵大树,是一片森林,是一种植根于中华大地和民族血液的文化。炎帝神农的实践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开放性、实践性、平民性,永远闪耀着开拓向前的时代火花。生生不息,永远进取,是炎帝神农文化鲜亮的旗帜。今天,我们举办世界华人炎帝神农故里寻根节,正是为了弘扬和光大生生不息、永远进取的炎帝神农文化,高举这面文化大旗,实践科学发展观,迎战危机,推动新的发展。 生生不息,永远进取,是炎帝神农文化的旗帜,也应该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品质和追求。 石 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