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研育推广蜂王,我永不言弃
  阅读提示:●读中学时,我就订阅了有关养蜂方面的杂志,自学关于养蜂育种方面的许多课程,并拜访随州市的养蜂能手,学到不少实用的经验。
  ●培育蜂王,对于初中毕业的我来说,无异于是件大难事。●现在,我唯一的梦想就是把我的育种科研成果进行广泛推广,直接服务于养蜂人,为他们增收。■讲述人:魏智勇■年龄:34岁■职业:农民■采访人:特约撰稿人罗爱玉■采访地点:曾都区均川镇
  爱上蜜蜂
    想办蜂种场
    小时候,我的外公养蜂上百群,在均川也算是富户,常年请4-5人帮助打理事务。吸取外公养蜂技术的经验,我的父亲将分蜂收来,把中蜂收为活框,让中蜂在框架上自己造脾,养蜂取得成功。
    受外公和父亲养蜂的影响,我也喜欢上了蜜蜂。记得小学课文中《蜜蜂引路》一文,讲的是莫斯科的早晨,伟大的导师列宁,看到路边采花的小蜜蜂,让蜜蜂引路,根据蜜蜂飞向而找到养蜂老人的故事。当天晚上,我做了一个美丽而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自由自在地采花蜜。
    后来,读了《荔枝蜜》一文,我深深被蜜蜂精神所感动,特别是蜜蜂的高尚、勤劳,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钦佩。那时,我写了一篇读后感 《我要做一只小蜜蜂》,在班上作文比赛中居然获得了一等奖,从此,我更喜欢蜜蜂。
    白天上学,晚上我就到外公那里学习养蜂技术。读中学时,我就订阅了有关养蜂方面的杂志,自学关于养蜂育种方面的许多课程,并拜访随州市的养蜂能手,学到不少实用的经验。说实话,我的学习成绩不算好,但我仍然有梦想,那就是以后办一个中国现代化的蜜蜂育种场。
  倾其所有
    尽全力研究
    1990年初中毕业后,我把自学的许多养蜂育种方面的课程转为实践,边学习边实验,在大洪山深山老林整整度过20年的野外生活。
    我在随南大森林住的是帐篷,交通不便,吃的是咸菜、干菜,白天在烈日酷暑下检查蜂群,作实验记录,夜间满山的蚊子咬得我浑身都是疙瘩,只好用柴草烟薰,森林中野猪的叫声更是常常让人胆战心惊、难以入睡。一天夜里,一头野猪突然咬破帐篷窜进了我搭盖的厨房里,把储藏备用的一个星期的萝卜白菜全部吃得丁点不留,我只好炒了点食盐当菜蘸饭吃,苦苦熬了一个星期,直到家人再次送菜来。
    为了做好观察记录,有时在山中一呆就是一两个月,从不离开蜂箱半步,等到走出山门,已经变成了个 “野人”,浑身脏兮兮,瘦得不成人样。尽管这样,我并不觉得苦,深山的野生中蜂很多,我经常帮农民改良中蜂采用活框,产量是野生的2倍。我还帮助当地养蜂人掌握好养蜂管理技术要领,每帮助一个人,我都感到很快乐。
    培育蜂王,对于初中毕业的我来说,无异于是件大难事。我国目前所用的蜂王“本意”,还是1921年从意大利引进的蜂王培育出来的。目前,如何培育出优质的蜂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在父母亲的支持下,我倾其所有苦心研究。1990至1993年,我参加了山东农学院养蜂专业中专函授学习。
    1998至2001年,我又参加了浙江大学养蜂系的学习,主攻蜂王培育和蜂产品研究。
    90年代初,养蜂收入可观,我养的200余箱蜜蜂,每年纯收入都在3万余元。那时,为了解决科研经费问题,每年除了留点来年生产成本外,将余下的钱全部投入到蜂王的研究中。在浙江大学学习的三年间,我共用去学费和生活费7万余元。学习期间,为了照顾好自己的蜜蜂,我又不惜花上万余元的运输费,将其中的100余箱蜜蜂从随州运到浙江照顾。结果,可想而知,运去运来,养蜂赚的钱还不够路费,气得母亲直落泪。
    培育蜂王,必须要有母本,于是我不惜花高价,以每只5000元的价格,先后从美国、澳大利亚购回“美意”、“澳意”等蜂王进行研究和培育。育种是非常辛苦而又复杂的科研,要选择方圆25公里没有蜂场的地方进行隔离交配,种王育成功后,送到考察场进行考察和数据对比实验,为了鉴定一只种王,通常要经过三年考察对比。
    最让人伤心的是花几千元从国外买回的蜂王,有的因不适应气候半年后便死亡了,有的飞跑了。2002年春天,我花了近万元从美国引进的一只蜂王无缘无故失踪了,那些天我都快急疯了,我不吃不喝在蜂箱旁整整守候了几天几夜,祈盼它会飞回来,结果还是失望了。可我并不甘心,又借钱再买,有些亲朋好友不理解,纷纷劝说:“你干脆放弃算了,这么多年你就是去打工,也攒下十几万元了……”我坚定地摇了摇头。于是,他们开始叹息:“你养蜂,再养下去你就变成‘疯子’了!”面对冷言冷语,我毫不动摇,仍然坚持研究。
  取得成果
    但无力推广
    这些年来,我买的养蜂的书刊杂志已经堆满了半间屋子。我先后花去10多万元购买国内外的优质蜂王进行研究和培育,并在《中国养蜂》《蜂友》等杂志上发表了《湖北一号蜂及其管理要点》、《湖北一号意蜂选育试验》、《蜜蜂活动与天气预报的关系》等多篇高水平的科研论文。
    有付出就有收获,在许多著名育种专家的指导下,2000年我终于培育出浆蜜粉抗病的种蜂和蜜型花粉高产种蜂。2001年,我的“青云蜜蜂育种场”被正式批准为省一级蜜蜂育种场。
    2003年5月,我成功研制出新一代蜂王,并命名为“湖北一号”。经有关专家评估,“湖北一号”比“本意”每群每年可增加收入300元左右。我的科研成果在中国科学院蜂产品研究所和中国养蜂协会主办的权威杂志《中国养蜂》发表后,立即引起轰动。曾培育出蜂王 “浙农大一号”的浙江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陈盛禄认为,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痴心科研,攻克了世界性的难题,值得称道。
    然而,这么多年我倾心科研,投入太大,如今已将家中积蓄掏空。“湖北一号”研究成功后,因缺乏资金一直没有对外宣传,其培育的蜂王也无法向外界推广,目前仅以每只200元的价格出售了10余只。此外,因为是农民个体,我也多次错过了国家立项推广的机会。
    2008年春又逢雪灾,我的蜜蜂损失惨重,一下死亡了百分之七十。一夜之间,我的头发白了不少。
    尽管家境并不宽裕,得知汶川大地震后,我还是挤出500元捐献给了灾区。
    现在,我唯一的梦想就是把我的育种科研成果进行广泛推广,直接服务于养蜂人,为他们增收。在有花有草的乡镇、郊区发展农民养蜂、传授高产技术,让农民养蜂致富,每村发展一户养蜂专业户,发展一家成功一家;让全国蜂友和农民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养蜂脱贫致富的道路。同时,我希望建立一个绿色天然蜂产品开发实验室,将这20多年来所学的知识,用于开发、研制高新科技保健绿色产品,让每人都能吃得上、吃得起纯天然的绿色蜂产品;也会免费提供王浆高产技术,传授蜂群四季管理,病虫害防治,蜂蜜、花粉高产生产技术等。我祈盼有感兴趣的企业家能与我合作,把我苦心研究的“湖北一号”成功推广出去。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研育推广蜂王,我永不言弃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7 版:百味人生】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